以后,欧福钦在北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们搬出了四合院,住进人民日报社的一栋楼里,房间条件很好。最重要的是,到外地不用向外交部写申请,只需要和人民日报打声招呼---因为《真理报》和《人民日报》是兄弟报社。
“比如,我打个电话说很想去云南采访。他们就和自己在云南的记者取得联系。我坐飞机过去,和《人民日报》记者一起去见省委领导,马上解决所有问题---去哪里,怎么安排汽车,谁带我们去,谁负责安全等等。”欧福钦说。
由于中文功底深厚,欧福钦往往能够与各界人士直接对话,并获得一手消息。一次,他回国休假期间,受到了主管社会主义国家事务的苏共中央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后成为苏共总书记)的接见。当欧福钦讲述了有关毛泽东打算不再出任国家主席一职的消息后,安德罗波夫惊讶地表示自己尚未收到任何报告。于是,他邀请欧福钦担任自己的顾问,并允诺很多优厚的待遇。但欧福钦最终选择留在中国当记者。
随戈尔巴乔夫会晤邓小平
1959年,欧福钦结束在中国的7年任期后回国。20世纪50年代是中苏关系最热络的时期,欧福钦发自中国的报道被《真理报》频频刊登。然而,进入60年代后,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昔日热门的中国话题在苏联已不受关注。欧福钦改学日语,并随后去日本工作了7年。
进入80年代后,中苏关系逐渐解冻。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访华。苏联代表团成员名单中,欧福钦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次,他的身份是负责参与起草相关文件的专家。
此次访问的重头戏当然是85岁的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与58岁的戈尔巴乔夫举行的高级会晤。邓小平为这次会晤确立了主题---“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欧福钦对记者回忆,他参加了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会晤,但“我们没有被请出去,我只听到戈尔巴乔夫对邓小平说:‘我们应当用推土机把这个陈旧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推平,然后所有改革才能够进行下去,否则所有一切都将掉进沙堆里’”。
对此,邓小平回答道:“现在我们和您正行驶在一条乡间土路,也就是计划经济。它是坑坑洼洼的,但已经被车轧平了。而右边有一条高速公路,也就是市场经济。我们需要从现在这条路转向那条路。为了能够转过去,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而您建议去掉方向控制!那么,您怎么将汽车从这条道路转向另外一条呢?”
欧福钦说:“我觉得,邓小平很睿智,因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尤其需要国家调控。可惜的是,苏联70年间,我们没有保存全国人民辛苦创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