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26-2,第二架原型机,使用 1,050 马力的 M-105 发动机
I-26 的第二架原型机只装了两挺机枪(原先设计为 4 挺)和一门机炮,主要原因是装 4 挺机枪后重心过于前移。工厂的研制试飞只进行了主要项目的试飞,在 1940 年 6 月 1 日,I-26 在苏联空军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正式测试。 事实上就在这前不久,苏联政府已下令莫斯科、列宁格勒、萨拉托夫的工厂组织大规模系列生产 I-26(雅克-1)。这一前无先例的行动并非仅因为雅克福列夫本人担任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委员,也还应归功于阿列可谢.沙库林――这位航空工业执行委员。经过反复慎重的权衡,尤其是考虑到即将爆发的战争,沙库林决定承担风险尽快将新型战斗机投入生产。
在首席工程师 N.马克西莫夫的监察下,I-26 进行了简短的测试飞行项目,各项指标基本正常,无反常结果。飞机总体展示了当时的高性能:海平面最大速度为 490公里/小时,4,800米高度;最大速度为 585 公里,升限 10,200 米;爬升至 5,000 米的时间为 6 分钟。如同先前,测试显示该机结构强度依然差,试飞时的起飞重量为 2,700 公斤,比设计起飞重量少 100 公斤。因机体结构原因,对机动动作有严格的限制;由于此限制,飞行员佩奥特列.斯特凡诺夫斯基和 A.尼科拉耶夫在 1,000 米高度皆使用了 24 秒才完成了 360 度盘旋。
正式飞行测试报告中,共提到了 123 项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缺陷,因此飞机并未通过国家测试。须指出的是,I-26 的初期竞争对手――拉沃奇金的 I-301 和米高扬.格烈维奇的 I-200,所得的评价也与之类似(不清楚是否通过国家测试)。另一方面,I-26 的时速比I-16 快 100 公里,被认为是一个优势(但 I-301 和 I-200 的速度优势还更大)。在研讨 I-26 的飞行测试结果过程中,航空工业及军方代表注意到原型机并未配备发电机、高度计及无线电台。亚利山大.费林――空军总代表,认为原型机应该配备无线电台,而主设计师雅克福列夫却认为,试飞项目仅是为评估飞行包线,所以没有必要。最终决定在生产型上配备无线电台(实际生产型很多都未配备)。此外飞机一体成形的机翼也给维护和运输带来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