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olyot 346 是依靠滑撬着陆的,注意机腹的滑撬和机翼下的支杆

由于 346-2 的收放式着陆滑撬没能放出,导致机身受损
1951 年 8 月 13 日,伤愈的 Wolfgang Ziese 驾驶 Samolyot 346 的最后一架原型机(代号 346-3)成功地进行了最终阶段的试飞,即在高空中由搭载机空投,并依靠火箭发动机达到超音速的飞行。其后,346-3 原型机又于 9 月 2 日再度成功地进行了超音速试飞。但在 9 月 14 日的第三次试飞时,346-3 原型机突然失控,Wolfgang Ziese 成功地运用机头的爆炸脱离式逃生装置逃生。苏联就此彻底放弃了 Samolyot 346 方案,几架原型机都被转赠给了莫斯科航空学院。至此,最初诞生于第三帝国的 DFS 346 火箭动力超音速试验机的发展也就此被画上了句号。
与其竞争对手,美国贝尔公司的 X-1 试验机相似,DFS 346 也拥有近似完美的流线形并采用中单翼布局。与其不同的是,DFS 346 采用了俯卧式驾驶姿态、收放式着陆滑撬、45 度角后掠翼以及 35 度角后掠垂尾。机体采用轻质合金材料铆接而成。每侧机翼拥有 2 条加强肋和 2 片副翼。驾驶员采取卧姿,头部正对树脂玻璃制成的机头。副翼的转动以及着陆滑撬的收放均由气压操作方式。动力系统采用了 2 台沃尔特 HWK-509C 型火箭发动机,苏联将之称为“ZhRD-109-510”。这种发动机拥有双重推力燃烧室,主燃烧室可以提供 1,700 公斤(3,748 磅)推力,用以维持通常的飞行状态。另一个加力燃烧室可以提供 300 公斤(661 磅)推力,在起飞和进行最高速飞行时点火。在2 个燃烧室同时工作时,可以提供最大 2,250 公斤(4,960 磅)的推力。紧挨着机头爆炸脱离式逃生装置之后的是一个浓缩过氧化氢燃料箱(德国习惯称为“T-Stoff”),机身中部还有一个甲醇/氢燃料箱(德国习惯称为“C -Sto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