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190V1 的风洞模型
给 Fw 190 带来好运的另一件事情是当时两个主要的现代化液冷直列式发动机生产厂家(在德赛 Dessau 的容克斯和在斯图加特的戴姆勒-奔驰)在短期内无法提供飞机生产所需的足够数量的液冷发动机。1940 年初,虽然已经增开了新的生产线,戴姆勒-奔驰公司仍不能提供 Bf 109 和 Bf 110 战斗机所需的全部发动机。结果,包括梅塞斯米特公司在内的全部其它发动机都被取消。因此,亨克尔公司不得不大量缩减并最终停止了采用 DB 601 发动机的 He 111P 轰炸机的生产,转而集中生产由容克斯的 Jumo 211 发动机驱动的 He 111H 以满足生产 He 111、Ju 87 和 Ju 88 的厂家的要求。这样,某种程度上受当时需求影响,福克?武尔夫提出的战斗机项目终于被接受。
为了开展 Fw 190 的研制工作,成立了一个由工程师 Rudolf Blaser 领导的设计小组,其主要工程师包括:Willi Kather, Ludvig Mittelhauber 以及工厂结构办公室主任 Andreas von Fahlman。在这期间,Kurt Tank 则代理工厂技术经理。在德国空军定购了首批 4 架原型机之后,飞机研制工作开始加快。一个木制模型首先制造出来,随后,在 1938 年秋原型机进入生产阶段。新战机是一架悬臂式下单翼、全金属半硬壳结构飞机,具有全可收放式起落架。此前,专门为该机研制的一种新型 18 缸双行星形气冷发动机 BMW 139 已经完成设计。这种发动机仍然影响飞行员在座舱中的视界,但额定功率达 1,550 马力(1,140 千瓦),比当时的直列式发动机如 DB 601 或 Jumo 211 高出 1/4,并且耐战伤能力更强。强大的发动机功率带来的冷却系统问题随着第一架原型机 Fw 190V1(W.Nr.0001)的问世而得到解决,该机将发动机冷却空气进气口设计在发动机罩内,并采用一个特殊的涵道式螺旋桨桨毂整流罩覆盖之,这种设计既增大了冷却空气流量,又减小了空气阻力。
这架原型机于 1939 年春末完成,获得了 D-OPZE 的注册号。在初步的地面试验之后,该机由福克?武尔夫公司的首席试飞员 Hans Sander 驾驶,于 1939 年 6 月 1 日首次试飞。这次试飞证明了飞机具有良好的操纵品质(例如精确的控制响应),但副翼响应还有待改进。发动机罩的冷却效果不如预计的好,发动机仍然有过热的倾向。这个问题相当严重,在低功率状态时座舱温度竟上升到 55℃。此外,座舱气密性也不太好,排出的废气时有进入。在这次试飞中,这些废气就几乎令 Hans Sander 窒息,幸亏他的氧气面罩救了他一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