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初年,局势很不稳定,为了控制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周武王和周公制定了以殷治殷的政策,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继续统治原来殷都附近的地区。为了便于对武庚的控制和监视,另外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率领周人居住在殷都以及附近地区,以便监视武庚及殷人。458.0pt 503.8pt 549.6pt 595.4pt 641.2pt 687.0pt 732.8p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 周朝建国后两年,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安排妥当,许多计划还没有付诸实现,周武王就病死,年幼的周成王诵继位。由于成王年幼,无法处理政事,便由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旦摄理政事。
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他的采邑封在周,因此时人称他为周公。他是中国西周初年的著名-家。早在武王伐纣的时候,他跟随武王,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又协助武王巩固了胜利的成果,建议采用分化利用和武力监督相配合的方法,控制商都地区。如今,武王临终时,把自己的儿子诵和军国大事托付于他,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他首先主持,为武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中国古代,为国君举行丧礼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一个开国君主的丧礼更不能忽视,因此,周公把别的重要事情搁到了一边,全心全意办理丧事,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社会的君权至上。
接着,又举行了仪式,扶立世子诵继位,是为周成王。由于成王那时才只有十三岁,周公又担当起教育成王的重任。
周公从小在王室中长大,亲眼看见父亲怎样刻苦地创立周天下,知道周王朝建立起来是来之不易的,决不能因为武王去世、成王年幼而使刚建立不久的王朝灭亡。况且武王在世时,兄弟感情处得很好。所以他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辅佐幼主,光大国家的责任,完成文王、武王的未竟事业。
周公摄行天子的职务,引起了王室贵族的怀疑,连他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以为周公有夺取王位的企图。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不满。看见周公为国家政事日夜操劳,积极办理各项政务,各方面的流言蜚语都散播出来。一时间,周王室统治集团内部动荡起来。一天,召公来向周公辞别,说自己要回到他自己的封地去,不愿再留在镐京了,周公忙问他为什么,召公淡淡地说:“因为外面流言太多,说你要独揽朝政,撇开小成王。自己做天子,我何必掺和在这里呢,不如早点离开。”周公闻听此话,甚是诧异。他想,自武王去世后,自己为周朝天下,呕心沥血,不敢有一点懈怠,还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如今,流言蜚语,沸沸扬扬,看来自己在镐京不宜久留。如果召公再离去,国都岂不是没有人了吗?因此,周公拉着召公的手坐下,诚恳留他呆在镐京,说明自己并没有篡位的野心,请召公顾全大局,留在镐京帮助成王处理国事。然后,周公离开了镐京。周公的出走,表面上是为了平息流言,实际上他是微查暗访这些流言的来源去了。
原来这些流言来自殷都的“三监”和武庚。“三监’中的管叔、蔡叔对周公摄政甚是不满,尤其是周公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使他们无法在武王去世后再登天子宝座。因此,他们放出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王室内部的动荡不安和激烈矛盾给商纣王之子武庚以可乘之机,他串通管叔、蔡叔,联合东夷发动了叛乱,史称“管蔡以武庚叛”。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成王下令召回周公。周公也表现了卓越的-家的胆识和才能。对内,为安定统治阶级内部,他进行了反复的解释和说服工作,使周成王和王公大臣消除了对他的怀疑,使王室内部重新团结起来。对外,他毅然决定出师东征,以成王的名义,亲自率领军队,讨伐武庚。经过三年的苦战,诛灭了以武庚为首的殷贵族叛乱势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削平了参与反叛的东方小国。至此,周公平定了叛乱。
武王伐纣虽然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但是并没有完全消除商的势力。周公东征,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确保周王朝政权的巩固。在镇压了东方叛乱后,周公着手营建东都洛邑。
早在武王时,就与周公商定营建东都的计划,当时就已选中了洛邑。东征结束后,周公抽调大批民力,亲自率人营建。并把商人强迫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派成周八师驻守,这里便成了控制东方的中心。
周公营建洛邑,对加强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周公摄政前后共七年,公元前1057年,周成王长大-,周公即还政于成王,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礼乐、典章制度上,以此来维护周朝奴隶制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