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前关注琉球群岛的必要性
我们当前重新把眼光投向琉球群岛,不仅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更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在东亚近代史上,正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中国历代政府的一些失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日本至今占据琉球群岛。而这也造成了今天日本不断地在东海、钓鱼岛、台湾岛等问题上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进行挑战的现实局面。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东亚传统地位的回归,我们有必要从东亚近现代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顺利实现中国的崛起。
当我们总结这段历史时,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主动和被动问题
有人认为,日本近年来在一系列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把中国作为它的“威胁”和对手,不断强化美日同盟,以实现其遏制中国崛起的长期战略的情况下,我们继续在许多问题上不予主动提出而保持沉默,那么我们在对日一切问题上都将处于被动,最终在被动中将付出不应有的沉重代价。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指出:“鸦片战争以来,华夏积弱久矣,数十年只知诉诸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而没有以攻为守,积极挑战日本掠夺所得的琉球决非其固有领土,在台海问题上的路越走越窄,最终仍然可能被迫诉诸军事手段。如今日本已经公开表态,届时将作为对立一方卷入冲突,那么二次大战后并无国际法基础的琉球群岛归属问题,也应该成为这一冲突中的国际议题。北京如果以此类抬高日本干预台海要付出的领土价码和风险,反而可能加大台海问题和平解决的机会。”
也有人认为,由于中国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放弃了对琉球主权的要求,导致了中国现在提出琉球问题在国际上似乎名不正、言不顺,压力和阻力很大。
笔者认为,中国在处理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藩属--锡金的做法值得借鉴。锡金在乾隆时期成为中国的藩属。1949年,印度派兵进占锡金,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1975年,印度通过武力吞并了锡金,成为它的一个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去一直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直到2003年态度才有所松动,因为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后通过联合公报正式承认了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外交部网站上标示的锡金国不再存在。2005年,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
但是反观日本,在对待中国台湾的问题上,即使在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只是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这一立场。在今天中国进行的统一事业中,日本处处予以牵制和阻挠。琉球和锡金,相似的地位,相似的遭遇。我们与印度打交道显得很主动,但与日本却显得很被动。
2.“拖延战术”的策略问题
1880年由日本提出的由中日分割琉球主张的《琉球条约拟稿》,在清政府内部产生了分歧,最后清政府认可了李鸿章暂不签字、留待日后再解决的“延宕之法”。在力量不逮、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拖延可能不失为一种方法。这也是清政府从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中吸取的一个沉重的教训。李鸿章的“延宕之法”实际上是想把琉球问题留待日后(有利时)再解决。今天,我们在处理与有关国家的争端时,如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问题、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关于南海问题以及中日关于东海划界的问题上,我们提出了“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主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现实做法。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我们要看到“势之变”。比如中日之间力量的对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杨伯江教授指出,冷战后中日关系“势变”的起点是1992年,即中国邓小平南方谈话、经济恢复高速增长的那一年,也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起始年。从那时起,中日GDP之比,从大约1∶10拉近到1∶3(今年1∶2),按CIA预测,2017年中国将超越日本。对“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冲击最大的是,2004年中国外贸总量达到1.2万亿美元,超过日本(1.0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
看来,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处理与有关国家的冲突和争端时,必须发展自己的实力,把握住解决的时机,这也是我们重新关注琉球问题得到的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