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解放后,徐向前指挥的华北军区第一兵团面临两种战略性选择:一是进入河北,协助晋察冀军区攻歼傅作义集团;二是进入陕西,协同西北军区歼灭胡宗南集团。此时,正值抢收抢种季节,徐向前提出了一个“保卫麦收”的口号,由此引发了晋中战役。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胜利,为解放太原奠定了基础。
一、打下临汾后困难凸显,柴火极缺
徐向前提出“保卫麦收”口号
1948年6月,徐向前指挥的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打下临汾城后,面临的困难突然间凸现出来:平原地区,柴火极缺。一个兵团的部队,再加上为作战保障的民工,有10万多人,每日做饭烧水,至少需消耗30万斤柴火。平原不同丘陵山地,老百姓烧柴都有困难,哪来如此多的柴火供应解放军?!烧柴问题不是小事,吃饭问题更是大事。
此时,各方也都知道徐向前部所处的困境,为此,有两个战略方面都向中央提出请求,邀请徐向前部前往协助作战。一个是晋察冀军区杨成武提出来的,他建议中央让徐向前部进入河北,协同攻歼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另一个是西北军区彭德怀和习仲勋提出来的,他们建议中央让徐向前部进入陕西,协同歼灭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
当时,呼声最高的方案是,徐向前部渡过黄河,进入豫西、豫北,配合西北军区野战军,彻底粉碎胡宗南对陕北的进攻。
对此,徐向前看得很清楚,这两个方向都不需要协同。因此,根本就不去考虑协同作战,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解放山西全境的战略决定。
然而,这个战略构思的具体战役部署,却是由“保卫麦收”这句口号引发的。
在山西,晋中是产粮区,但这一带一直有个民谣:小麦,小麦,你不要黄,黄了不够交公粮。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太原,每到麦收季节,总是出城抢粮。八路军为保卫老百姓麦收,进行过紧张的斗争,对这一点,老百姓记忆犹新。此时,快到麦收季节了,阎锡山为固守晋中一座座孤城,势必要派兵抢麦囤粮。老百姓早就盼着解放军来保护麦收,民谣也改唱成:麦子,麦子,你慢慢长,解放军来了你再黄。
保卫麦收,是民意,也是华北军区第一兵团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保卫麦收”这句口号既是作战任务,又是政治任务。
徐向前很清楚,“保卫麦收”必然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决定分3步走:第一步,以分进合围态势,北上晋中,割裂阎军防御体系,斩断阎军的交通,分割包围其要点,肃清外围,清剿地方杂匪,确保晋中“麦收”。保证解放军有饭吃,这是第一要务。第二步,相机攻取某些要点,诱阎军主力决战,以达削弱阎军实力,缩小阎锡山的占领区域,为攻取太原创造有利条件。前两步的整个战役重心放在消灭阎军的有生力量上,力争给阎军致命性打击。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第三步,解放太原。
徐向前的理由很充足:“第一,敌人以五分之四的兵力分散在晋中平原抢粮运粮,给我军创造了可乘之隙。我以6万之师北上,运动作战,分两次吃掉敌人4至6个师,完全有可能。第二,晋中战役的目的,是为解放太原创造条件,应尽量多地利用野战机会,诱敌决战,消灭敌之有生力量。歼敌愈多,解放太原愈加顺利。”
这些构想都有待中共中央最后定夺,徐向前派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周士弟前往西柏坡,将自己的战役计划和行动部署,向中共中央和华北局汇报。毛泽东听了周士弟的汇报,十分满意,连连称赞道:“向前好大的气魄哟,比敌人少一半,还要吃掉敌人4至6个师。此着若赢,山西便全盘皆活。”
接着,毛泽东说:“一、'保卫麦收'这个口号很好,可以动员广大人民参加。晋中人民要收麦,阎锡山要抢麦,这是一场严重的斗争。二、战役的重心,要放在消灭敌人方面。只有消灭敌人,才能更有效地保卫麦收。三、敌人要抢粮,就得出动,便于你们在运动中消灭之。阎锡山手上还有14座县城,只要打掉它一两个,敌人就慌了,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
周士弟认真地记录着毛泽东的指示。
二、“保卫麦收”前,徐向前做出3个大动作
“保卫麦收”前,徐向前做出了3个大动作。
第一个大动作:6月初,派部队挺进风陵渡,在渡口征集民船。
第二个大动作:6月10日,徐向前在《人民日报》发表《谈临汾胜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