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在1933年拒绝稳定美国的以黄金表示的价格水平,这本身并不是一个充满敌意的行为。在7月4日发表在伦敦《每日邮报》上的一篇题为《罗斯福总统是完全对的》的文章中,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罗斯福的行为做出了辩护。温斯顿·丘吉尔也对他表示了支持,并对实行金本位的国家进行了批评。
7月14日,当莫利从伦敦回来后去华盛顿拜见罗斯福时,他发现总统处于"异乎寻常的满足和心情舒畅"的状态之中。他觉得情况正在改善,而且他的政治声望也是如此,因为拒绝欧洲总是会在美国取得良好的效果。路易斯·豪说:"'自从银行危机以来,富兰克林还没有做过像他拒绝宣言那样如此广受欢迎的事情呢。'对于在伦敦发生的事情,他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当然,欧洲本可以加入美国的民粹主义的反债权人立场,但法国人和大部分英国人都试图保护小储户。凯恩斯正确地看到了通货紧缩将给这些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他是少数货币理论家中的一员,他们没有站在倾向于债权人的一边,认为债权债务的购买力比经济体的财产、商品和劳动力更为重要。
在大部分的欧洲人看来--在美国的经济史学家看来也是如此,美国拒绝了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它采取的是单边的行动,基于它自己的国内需要而追求孤立主义的经济政策,让国际局势只是在随后才做出处理。实际上,它的政策造成欧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衰退,并且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不是罗斯福及其外交官员们的本意,但它却是他们一意孤行的必然结果,而且--正如在1971年后将再次发生的--它几乎让欧洲和亚洲敢于另外建立起一套国际制度,而这样的一套国际制度在原则上只有在它们作为一个彻底独立于美国的国家集团时才能起到作用。
罗斯福发出了挑战。对于一代欧洲人来说,他们将记住这篇电文,因为它粉碎了欧洲实现复苏的希望。而对于罗斯福而言,它看来只不过一项公告,告诉世界美国将如何着手解决它自己的经济复苏问题。
除了芬兰是唯一的例外之外,在法国和美国的所有其他盟国兼债务国6月15日的那笔分期偿付债务到期时,它们没有一个国家支付了一丝一毫。"后来,在7月份,罗斯福仍然抱着一丝的希望,希望诱使我们的债务国从它们的军备拨款中拿点出来部分地偿还它们欠我们的债务,所以他决定让芬兰第一个来讨论对债务可能做出的调整。他觉得,美国人对芬兰的良好印象将会确保国会同意大幅削减芬兰债务的提议。这会让我们以削减芬兰的债务为先例,随后对其他国家的债务做出相当程度的削减。让我们大感意外的是,芬兰向当时是代理国务卿的威廉·菲利浦斯(William Philips)通报说,它无意就其债务的调整问题展开谈判。它愿意全额偿付。这一令人吃惊的消息让罗斯福的计划不得不草草收场。它很可能本来就不会有什么结果。"。所有其他的盟国都暂缓了它们的债务偿付,而自从1933年的12月份以后,对于收取这些债务就再也没有进行过任何认真的尝试。菲斯的推断是:"然而,对这件事的记忆后来错误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政府认为调子一旦已经定下来了就不好随便更改,所以它在20世纪30年代拒绝了向我们的前盟国提供财政支持,而当时这样做本来是可以促成并鼓励它们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进行抵抗的。它还助长了严格遵循中立法--其中包括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情绪。"
欧洲各国发现它们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诉诸于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的独裁专制做法。为了防止美国的失业进口到它们本国来,它们被迫或贬值货币,或者是提高关税。由于刚刚摆脱令人痛苦不堪的通货膨胀,所以大部分国家都选择了提高它们的关税。布朗总结说:"在美国最终拒绝稳定汇率之后,很快就是金本位各国确定无疑地抱成一团,在法国的领导之下,形成一个被称为黄金集团的组织。"这种集团主义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剩下各年里的主要特色。但这个集团并不包括战败的德国,它也没有延伸到日本。菲斯得出的结论是:伦敦会议崩溃的军事含义在于它"恰恰造成了国际事务中更大的混乱,而且破坏了美国及其前盟友之间的友谊。唯一的受益者是德国和日本,它们完全不再惧怕它们的对外扩张计划会遭到各国协调一致的抵抗"
罗斯福在1932年曾宣称,如果美国打开它的贸易大门、让外国人赚钱偿还欠美国政府的债务的话,美国就不需要取消盟国间的债务。但他随后对美元进行了贬值,同时让这个国家的贸易大门一直关到了1934年的6月份,而到这个时候德国已经停止了战争赔款的支付了。阿瑟·M施莱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在《新政的到来》(Coming of the New Deal)一书中,称罗斯福在这次会议中扮演了"应受到谴责的"角色;另一位史学家指出:他拒绝与欧洲合作的决定"引发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民族主义,这三个国家都在寻找新的伎俩发动经济战。"赫尔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伦敦经济会议的崩溃给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样的独裁国家带来了好处。在伦敦,最为激烈的恶语相向发生在美国、英国和法国之间。"威廉·F洛克滕堡(William FLeuchtenburg)写道:"自此以后,国际贸易就在各国政府的指挥下,成为了不流血的战争的一种形式……耶马尔·沙赫特宣称,罗斯福具有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相同的观点:'将你的经济命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