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至明初,龙泉青瓷经历数个世纪盛衰历程,窑场主要分布于浙南山区。玉琮是古代重要礼玉,《周礼》:“以黄琮礼地。”宋龙泉青釉琮式瓶是古玉琮文化艺术的衍生。瓶高26.8厘米,满施青釉,蕴古
玉之灵,渲陶瓷之华,泻鸿儒之志。宋人以龙泉青釉之洁莹致缜,嬗化古玉之静穆恬雅,恰是华夏先贤“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思想的物质传承。青白釉瓷宋代极为盛行,赣、浙、闽、皖等地窑场分布广泛。南宋青白釉蟠龙瓶,高41.6厘米,胎色灰白,质地坚硬,瓷化程度高。器外满施湖绿色青白釉,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泥条盘圈足,圈足宽实,足脊圆润。颈修长,*较深。腹部刻、划画水波、蔓草纹,线条酣畅淋漓。颈部蟠龙蜿蜒,倨足雷稴。瓶型秀颀雅适,貌似简洁,实则寓意隽永。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景德镇附近的湖田等窑场,将影青瓷制作工艺推向历史巅峰。湖田窑影青兽镇的工艺特色,标志着当时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兽镇高14.2厘米,圆形底座上塑昂首傲立之猛兽,龙首狮身,似猊似似虬。怪兽四足踞地,五趾锐利,竖耳拭眦,纵目扬眉,咧嘴啮牙,相貌可畏。头颈镂刻鬈鬃虬髯,背、腿部刻、划画短茸顺髦,颈前簇点梅花斑点,缀铃铛三枚。造型夸张生动,刀法犀利,手艺娴熟。瓷胎细白坚致,釉质湖绿洁莹,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完全达到近现代瓷的
标准。南宋湖田窑影青双鱼瓶,高度仅仅6.8厘米,造型却栩栩如生,惹人喜爱。双鱼瓶以极细腻的胎泥,手扌延模拓两片泥模黏合而成,阴干后刻、划画圆晴弧鳞,饰双环为系,荡极细薄的影青釉。形似双鲤合欢,吻圆体腴,憨态可掬。
南宋湖田窑影青娃娃莲子纹斗笠碗,直径20.2厘米,壁厚仅1毫米有余,口广胎薄,工如神助。此时瓷石原料精挑细选,澄湛工艺完善严格,拉坯成型娴熟老到。尤其采用旋坯工艺,使瓷胎薄腻坚致,造型规整秀美。碗内壁刻、划画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始烧于晚唐而终于元末。五代至北宋时期,规模不断扩大。北宋中期至南宋,汲取南北窑场制瓷经验,顺应当时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把中国古陶瓷的釉面装饰艺术推向历史巅峰。尤其是窑变釉中的鹧鸪斑、玳瑁斑、虎斑、兔毫纹等,在宋元陶瓷中独树一帜。据宋代吉州名士欧阳盺《杂著》和清代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等著录记载,吉州窑有些品种当时就非常名贵,“几与哥窑等价”。
玳瑁斑高腰双系罐,高23.5厘米,口径16厘米,胎呈灰白色。玉璧底,底径10厘米,底心较宽,略圆凹。自底向上渐形成高腰丰肩,再斜收至颈部,直颈外翻唇口。器形宛若盛妆的唐代仕女,腴腰丰肩,婀娜多姿。胎上先涂刷淡而薄的酱色釉,再施厚的酱黑色釉。釉面上以蛋-半透明窑变釉似点似画、似涂似洒,形成黄黑相间的斑块,艳丽异常,宛如真玳瑁覆贴而成。器内随意荡刷酱-釉,釉质明显与器外不同。
虎斑鼎式炉,高10.5厘米,口径6.8厘米.胎呈赭红色。三足矮实,圆鼓腹,直颈撇口。双耳贴颈,随外撇口折向两侧斜向上冲天,耳外侧有阳纹图案,器型敦实可爱。外施带青灰色的黄釉,釉面上以乳浊酱釉涂画不规则线条,纵横阡陌,井然有趣。未点画处,-釉上有大小不一的铁锈斑析晶,满布器身,使器物更显得古朴自然。
窑变釉剪纸漏花壶,高9厘米,口径5.7厘米,胎色垩白带灰。平底内凹,底径6.2厘米,鼓腹直口,腹部有明显接痕。流出肩胛处,流口斜平。执与流等高,两侧有双系小孔。先施淡酱色釉,再施窑变釉,正面剪纸贴折技梅花,背面贴两朵梅花。面釉底色赭红,窑变月白色散布器身,贴花呈酱色。同系色彩变幻纷呈,谐和谙雅。
兔毫纹茶盏,高4.3厘米,口径11.6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直收。先施淡酱色釉,再施酱黑釉,表面施窑变釉。口沿釉色黄褐,向碗心月白渐次浓密。纵向流淌的月白釉交错重叠,形成放射状兔毫纹束。碗心有月白色釉水垂流集结。器外亦施窑变釉,近底足处明显可见淡酱色釉、酱黑釉及月白色窑变釉形成的三圈环线。
黑釉白花茶盏一对,高11.7厘米,口径5.5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泥条加厚,口沿一圈碗内起弦线装饰。先涂刷酱色釉,再施黑釉。碗内壁以灰白釉绘折技梅花,似写似画,生动写意。灰白釉局部有月白色窑变,使画面更加韵致灵动。
酱釉洗口蟠龙瓶,高23厘米,口径6.9厘米,胎呈灰褐色。平底浅圈足,向上渐开,腹壁相对平直,平肩长颈,-直而薄。接腹处器外侧手捏一圈丝带飘忽状泥条装饰,既加固接缝,防止烧裂,又显轻盈素雅。颈部蟠龙奋趾张目,悍武有力。飘带装饰有如祥云涌动,蛟龙大有腾云而去之势……
(2006年11月2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