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啸——F-111 的越战故事(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F6D-1 身上,不过海军发展署认为 F6D 速度慢、应用范围窄,价格昂贵,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导弹。直到 60 年代末,海军理想中的导弹仍然没有出现。

1960 年美国国防部(DOD)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Robert S.

McNamara)。上任伊始,这位国防部长便以其在福特汽车公司经营管理的手段,开始对国防组织进行改革,美国三军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尽管海空军对新机的要求大相径庭,但这位少年得志的年轻部长仍然要求研制一种满足海空军共同要求的飞机,此外他还加入了能够为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提供近地支援的新指标,项目名称定为 TFX。虽然这样的要求有些不近人情,但从部长的角度,降低成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飞机在高、低空范围内,高、中、低速度区域内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项目研发开始时,研究人员的目光转向了非常规的“变后掠翼技术”。这项技术虽然经过 NASA 成功的实验,但并没有投入实用。不过这是唯一的海空军都同意采用的技术,包括并列座舱等,都是海军妥协的结果。无疑,国防部长的目的是追求完美的通用性,以降低成本。但随着项目的进展,两军种对飞机的尺寸、重量、武器系统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美国国防部也做出了让步,决定试制两种型号,于是空军型 F-111A 和海军型 F-111B 的作战指标要求颁发到美国的主要飞机制造商手里。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19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