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期盼已久的成渝百姓欢欣鼓舞,从心底里对未来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全国各地也高度关注这一重大的国家战略部署,进行及时报道和深度评说。
激动兴奋之余,我们感到,似乎还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些什么,认真谋划些什么,脚踏实地地干些什么。
毫无疑问,国家在成渝地区设立改革试验区,使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成都还是重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现在如果能够率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那么,“富民强省”目标就有可能早日实现。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肩负的历史责任。国家设立改革试验区,不仅是为了促进这一区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局部地区的先行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避免可能出现的弯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否成功的标志,以及能否成功的关键,应该在于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有机结合。成都和重庆只有在把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本地区的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为全国发展提供经验。
因此,我们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时候,应该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些。
首先,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定位新制度的设计。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从发展理念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制度提供有效保证,而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就是建立一套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包括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以及成都重庆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都是在为新制度的形成而进行探索。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五个统筹,核心是解决好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如果成渝改革试验能够积累一些经验,那就是为全国范围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来理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意义。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五大失衡:一是公共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二是要素投入失衡,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投资支撑;三是就业环境失衡,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四是收入比重失衡,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五是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发展缺少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这些失衡现象实际上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反映。发展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基本的特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现代化,则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二元结构,走向更高层面的一元结构。成渝如若能够成功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发展,那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其意义甚至远远超出960万平方公里。
再次,从战略战术相结合的角度来统筹改革试验。现在,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已非常明确,但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工程,问题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哪里?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这是农村生活生产环境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建立城乡产业的一体化联系,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最重要保障;三是建立城乡经济互动机制,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四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下决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户籍制度);六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上述每一条都很重要,而真正解决每一个问题都很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科学制定试验方案,精心组织方案实施,扎实开展试验工作,积极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新特区不同于以往的改革试验,需要转变观念,改变思路,用创新的思维引领改革的进程。尤其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对特殊政策的依赖,对国家资金或项目投入的依赖,以及对政府行为的依赖,我们应该发挥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干,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调动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齐心协力,使成渝地区真正成为我国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为蜀中父老乡亲造福,为民族振兴大业奉献。
滨海模式城建超前避免“拉拉链”
3天来,走马观花,记者几乎跑遍了天津滨海新区的每一个区域,采访了滨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辖区政府负责人、新区市民、新区农民,长了见识,学了经验。在采访中,让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滨海新区精英人士的跳跃性思维。正是这一部分先动起来的人,他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新锐改革、勇于探索,是他们奏出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强“音符”。
成都,与滨海新区一样,是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制定方案、改革启动的初期阶段,究竟应学习滨海新区的什么呢?在滨海新区管委会邢春生的指导下,记者找到了滨海新区的有益经验和创新模式,希望能对成都新特区有所帮助。
1、认准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在改革中,滨海新区在法律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大力探索、勇于创新,对优势产业认识十分清楚,在政策上重点倾斜、大力扶持,让区位优势、功能优势、科技研发优势、产业优势、土地和资源优势均得到了充分发挥。
2、打破常规,推动土地改革
依照“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以宅基地换房”的原则,划时代地提出了“宅基地换房”概念,并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即村民委员会用村庄建设用地及地上附着物,向政府换取小城镇的小康住房;村民用宅基地和现住房,向村民委员会换取小城镇的小康住房。破解了城乡统筹过程中,土地和资金双重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难题,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样本。
3、整体规划,功能分区促发展
滨海新区着眼未来,将整个区域分成八大功能区,将产业集聚,让其产生聚合效应,促进了各个产业繁荣发展。特别是在黄金区域内,为未来发展还预留了一个170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的做法,更是值得借鉴。
4、城建超前,避免“拉拉链”
始终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速度是成正比的,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当于当地G D P 的6%-8%;发展中国家则为10%-12%;而滨海新区的投入却占同期G D P 的20%。比如在机场、水电、道路、港口、码头、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方面始终保持着一种超前性,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后续保障,也避免了一些城市出现的“拉拉链式”反复建设。此外,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还具有一定的功能锁定作用,其他地方就可能会不再设置了。
5、解放思想,彻底实施对外开放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滨海新区60%的功劳应归功于“外来力量”。靠“外来力量”去推动如此宏大的经济总量,其政府的管理水平、执行力不得不让人佩服。滨海新区管理者提出最响亮的口号就是“除了新区,都是对外,开放的政策都一样,人人都可享受优惠”。
6、开先河,金融改革创新
滨海新区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的改革试验,具有标本意义。对大、中、小企业的融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7、“精卫填海”的精神
滨海新区人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向大海活生生地要来了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开辟的东疆保税港,正在积极探索由保税区、保税港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