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环卫工中有一个接受过专业登山训练的特殊群体,他们被称为“放绳工”。“放绳工”的工作是捡拾游客扔在悬崖峭壁上的垃圾,姚文利是其中一员。他说:“游客素质高些,我们的活就轻些”(据10月7日《北京青年报》)。
伴随社会物质和文化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日益发展壮大,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利用节假日,攀名山、涉大川、赏古迹、品佳肴,可以陶冶情趣,锻炼体魄,磨砺筋骨,开阔视野,激励爱国热忱。显然,在饱览祖国秀美河山的过程中,人们更得到了无限的精神怡悦。同时,旅游也是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游客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必须承认,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日臻规范,游人的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但游客缺乏环保意识、公德意识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漫步在风景秀丽的景区,游人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观看表演后垫座位纸张不带走;在交通工具、餐饮住宿、观光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在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恶语相向,动辄吹胡子瞪眼,捋袖子伸拳;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到处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攀登公共建筑和名用古迹拍照,踩踏绿地,折枝摘花,在树木和古迹上乱写乱画留念,捅逗投掷动物。一些风景如画,松柏苍翠,花团锦簇的地方,却是私果皮壳满地废纸乱飞,波光粼粼的池水变成了污水一潭。今年十一黄金周,上海豫园九曲桥边的“国庆”花坛就严重受损,花盆被踩碎,“国庆”字样花坛造型变形。
如此看来,我们在盘点“十一”黄金周的时候,还要仔细算一算精神文明的账,看看在哪儿“赚”了,在哪“赔”了,如何实现“扭亏为盈”?反思有利于提醒警示,有利于改进提高。
由于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习俗差异较大,文明旅游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立竿见影,这需要我们在抓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旅游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政府要坚持把旅游文明建设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旅游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做到开拓旅游市场与提升旅游文明同步,改变当前旅游经济建设与游人文明素质培养“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让“文明旅游”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指标,切实把文明旅游纳入旅游经济发展计划,纳入旅游经济指标体系,纳入旅游公司资质和业绩考核评比,纳入旅游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并实施优者重奖劣者重罚,真正让“文明旅游”实起来、硬起来。
倡导文明出行,做文明游客,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工作,切实强化《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标识的引领规范作用,通过旅游法制建设、旅游行业规范引导和旅游从业人员道德示范等有效途径,大力营造文明旅游环境。作为公民旅游文明的载体,旅游公司和导游人员必须把文明旅游当作一件大事来办,让游客文明行为香起来,不为不文明行为提供市场,做旅游文明的示范窗口。游客也应该自觉遵守《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知荣明耻讲文明,规范言行,践行绿色旅游,将自己的文明行为变成旅游美景的一部分。这样,“放绳工”们也就彻底失业了。
惟有这样,游人置身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或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景时,才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体验诗中异常幽静的意境,进而“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