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时看曾经的喧繁(往日与今日的时文)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徐茂昌 著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400000版次: 1页数: 468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262670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资深记者、编辑徐茂昌的作品综合集,内中具体收录了:《老三届:错位的人生周期》、《钢铁巨子从炉边走来》、《企业界有个“巴顿将军”》、《商家“触电”:是死还是活》、《“扩张冲动”与内涵的力量》、《世界级城市呼唤世界级企业》、《将“死棋”下活,唯有走联合之路》等文章。
一个记者的视野与心路历程! 当今国际上流行“CROSSOVER”(跨界)之风,作者的笔耕生涯,于传统之中正透视着这一时尚。 《商家“触电”:是死还是活》、《“扩张冲动”与内涵的力量》、《世界级城市呼唤世界级企业》、《将“死棋”下活,唯有走联合之路》……本书是资深记者、编辑徐茂昌的作品综合集。
作者简介
徐茂昌,1948年10月生,上海市崇明岛人,主任记者。自1974年至今一直供职于解放日报,在经济报道领域充任记者和编辑双重角色。2000年受命创办解放日报汽车周刊,并任周刊主编至今,由此深度接触汽车、汽车业和汽车人。本书即为这一时期与汽车“深交”的副产品。
目录
曾经——序《沉寂时看曾经的喧繁》
卷前语
人生写意
江畔人生
潮韵
寻找自己的世界
悲剧在笑声中开演
海祭
简淡的真谛
老三届:错位的人生周期
路的叠影
谛听潮音
雄关
东岸的画卷
诗心
传统,在现代潮流中的裂变
人物纪实——
吴雁泽:唱出“中国流派”
心与祖国长相随
生活之树的一片绿叶
恒星
“白天鹅”恋歌
悲旦情缘
苦涩的甜女
当她二十岁的时候
诗心一点寒梅血
钢铁巨子从炉边走来
闯海“老艄公”
生命三角洲
企业界有个“巴顿将军”
一个成功奋斗者之死
唐诚:在没人穿鞋的地方卖鞋
海边观潮
其实太阳不是神
五千年风流在大饭店
商家“触电”:是死还是活
呼唤名牌企业
走出这个“怪圈”
面对必要的丧失
“扩张冲动”与内涵的力量
他们没时间论战
“新大亨”从幕后登向台前
股份制:上海之音的第一乐章
“无店铺销售”在上海
“盖洛普”旋风
中国广告:挺进“无广告空间”
世纪轮回
他渴爱用思想说话
附录:转变产品经济环境形成的语言定势倡导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新颖文风
一片富有魅力的土地
世界级城市呼唤世界级企业
造船业:呼唤“联合舰队”
“工作母机”的思考
“工作母机”怎么啦?
将“死棋”下活,唯有走联合之路
重振.旗鼓从这里开始
得天楼:新版“满意不满意”
谛听车声
瓦格纳在上海
瓦格纳从上海出发
瓦格纳:锁定上海
底特律:一个驱散寒意的冬天
凯迪拉克与大国的崛起
福特,你终于像福特了
福特:从欧洲到中国
解读庞克博士语录
皮埃希给上海带来什么
延续光荣与梦想
冰与火的激情演绎
汉诺威——渥尔特的商用车之旅
车,如果没有轮子
世纪之交,巴黎预演“创新战”
车展浮想:从东京看上海
是谁,推动现代汽车驶向中国
在汽车领域,完全自由竞争是不存在的
轿车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与世界对话
东风印象
东风又起京城
海外寻踪:给“拿来主义”新的诠释
“超越”号,行走于全球起跑线上
百年飞箭,今日在上海开弓
丁磊的“出征宣言”
仪征,一片工业风景的召唤
小车,在大棋局中生辉
黑马奔腾江淮大地
依维柯的觉醒
赛欧乔迁
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壑
打造中国的“氢动一号”
轰动背后,是一张细密的网
“社会机器”如何融合于社会
走近车轮上的台湾
“房老板”为汽车“加油”
华西村的“轿车启示录”
年前,上海就有《汽车周刊》
杂录
谁为你解开心灵的死结
他与“爱德华大夫”
走进“苦恼人”的乐园
融人生命共荣圈的热点:水族馆
“魔鬼三角区”之谜
蟹乡见闻录
浓缩的哲理
浓缩的哲理
似曾相识的“邻居”
我们不也常常“错过”
一首现代“绝句”
写一写宏观世界
评点作家竹林少年时代习作
书摘插图
江畔人生
我在一个江水环绕的岛上长大,幼小的时候,总以为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直到懂事的年岁,才知道与岛一水之隔有一片好大好大的陆地。于是,深深埋藏下一个愿望:想看一看对岸被云水阻隔了的那个广阔的世界。没有远行的机缘,便踯躅在江边的码头上,透过云幛雾罩的江面遥遥地眺望对岸。那时,只看到远方水平线上,影影绰绰的,像是丘峰连绵的剪影,看不清究竟是些什么。看得真切的,像一部教科书渐渐地被背得烂熟的,倒还是身边的那座码头。
已经过了30年,昔日故乡的码头,在记忆中依然是一幅清晰的图画。不知用多少块石头垒筑起来的石埂,长长的,狭狭的,像一条巨大的跳板,从岸边向江中延伸,一直到深水之处,它的尽头便是似轮船甲板一样的一块钢铁平台。船靠码头,缆绳便紧紧地系在平台的铁桩上,旅客似潮水般涌出舱Vl,沿着狭长的石埂,追逐着向岸上奔跑。岸边的一排候船室,都是低矮的平屋,光线暗淡,人群拥挤,声浪嘈杂。旁边,唯一的一家供旅客用餐的饭馆,是全用茅草竹木搭成的棚屋,在飒飒的江风里,叫人真担心会被轰然吹坍。
家乡的这个码头,处在迟缓的变化中。以后,它曾几度变迁,每次也总有一个新的面目:那石埂拓宽了,候船室加大了,周围低矮的房屋也渐渐地被厂房和烟囱所替代了。近几年,好像突然从混沌中惊醒,码头的变化大有突飞猛进的势头。记得那是前几年的春节,我乘船回故乡探亲。轮船即将靠岸的时候,几声“嘟嘟”的汽笛声催动我奔上船舷,惊喜地向岸边眺望。蓦然地,我感到了惶惑,怀疑轮船开错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