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英)迪克斯坦 著,刘玉宇 译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345000版次: 1页数: 354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262733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途中的镜子》是作者针对诸多论题的文集,特别是其中对小说的论述,主要反映了新近复苏的对文学现实主义的关注。这是一种长期根植于19世纪,尤其是法国、英国和俄罗斯最卓越小说的文学技巧。许多批评家认为,现实主义从未在美国站稳脚跟,这里的主要小说类型多是“传奇”。本书在试图摒除这种观点的同时,强调现实主义作家和敏锐的社会批评家在美国的重要性,这些人包括威廉迪恩豪威尔斯、西奥多德菜塞、史蒂芬克兰、厄普顿辛克莱、辛克莱刘易斯、薇拉凯瑟以及伊迪斯沃尔顿。并且他还向我们展示,这些作家的作品如何重新捕获——同时转化——他们身边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与读者共同分享的语言和感受的空间。
内容简介
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的一个著名段落中,将小说描述为携带着上路的镜子。在20世纪,这一比喻被贬抑为天真的现实主义观念。现代作家转而以创造性的形式发明和颠覆来进行实验。解构主义理论家更进一步,质疑文学是否能够指向其语言之外的任何真实指称物。另一方面,传统的历史学家则怀疑小说是否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历史和社会。
在本书中,莫里斯迪克斯坦对司汤达的隐喻进行重新诠释,追踪20世纪大量作家笔下的不同世界,范围涵盖从提奥多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伊迪丝沃尔顿和薇拉凯瑟等现实主义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和萨缪尔贝克特等现代主义作家,直至索尔贝娄、君特格拉斯、玛丽麦卡锡、乔治奥威尔、菲利普罗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大胆创新的战后作家。迪克斯坦认为,小说总是能够为其主题揭示出丰富的洞见,而文学也可以成为历史理解的一种形式。作家们透过他们作品的形式和感受力来折射世界。他向我们展示,这些作家的作品如何重新捕获——同时转化——他们身边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与读者共同分享的语言和感受的空间。
书中的文章既面向文学研究者,也面向普通读者。通过这些文章,迪克斯坦重新界定了文学景观——数十年来,文学阅读一直遭到社会的轻视,并被理论所扭曲。本书以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考量作为开端,结尾几篇文章则探讨文学与批评的历史进路有何优点和局限性。
作者简介
莫里斯迪克斯坦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车行道上的镜子:文学与真实世界》等。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谢
导言:途中的镜子
美国现实主义:时空感
作为文本的城市:纽约和美国作家
第二个城市(芝加哥作家)
厄普顿辛克莱与都市丛林
激进的喜剧家(辛克莱刘易斯)
矛盾的魔力:薇拉凯瑟的《迷途淑女》
不一样的世界: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失败的权威(弗斯各特菲茨杰拉德)
埃得蒙威尔逊:三个阶段
一丝恶意(玛丽麦卡锡)
沉默,流放,狡诈
被流放的现代作家
自己生活中的局外人(萨缪尔贝克特)
恋爱中的卡夫卡
抵制希望的希望:奥威尔与未来
魔幻现实主义
关于权力的色情文学(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个难以相信的故事(君特格拉斯)
说话狗与先锋(S.Y.阿格农)
战后语境中的小说:系谱
跨越大洋的变迁:塞林纳在美国
犹太裔美国作家的复杂命运
镜中的面孔:当代小说中距离的消蚀
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蓝领现实主义
记忆的纹理
后期贝娄:回想逝者
圣者与罪人:威廉肯尼迪的阿尔巴尼系列
阅读与历史
被损害的读写能力:阅读的衰朽
寻找恰当的措辞
小说的社会功用
历史主义的局限:文学理论
与历史的理解
文献出处
索引
书摘插图
作为文本的城市:纽约和美国作家
城市是钢铁和石头的构成体,也是人类的大规模聚集地。建筑师设计和考察城市;历史学家追溯城市的经济政治影响;规划专家分析城市的发展和社会交往。但城市还有一个象征体系,对我们的想象力施加重要的影响。古希腊和圣经里的城市,以现代的标准看来微不足道,但却铸就
享誉古今的宏伟神话:雅典和斯巴达,尼尼微和巴比伦,罗马和耶路撒冷;伦敦和巴黎也是如此。
美国的城市新兴未久,还不能承载如许的象征意义。我们的现代城市文本不足以为之赋予那些古老城市所拥有的神话意蕴。我们只有媒体所{提供的程式化形象,全世界都能立刻辨认出来。1970和1980年代,许多美国人提起纽约就会想到罪恶和城市病态,不见天日的水泥大街,地铁则通往但丁的地狱。然而临近世纪末,由于经济和股票市场的飞涨,犯罪率的下降,以及城市自身形象的重塑,纽约成为吸引游客和移民的磁石,这一成见得到了改变。著名的纽约地平线向来被许多电影用作片尾字幕的背景,如今再一次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2001年9月11日之后,这一标志无可避免地又成为受伤的地平线,象征着被围困的国家,在自己的海岸线上第一次遭到攻击。
这个城市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形象:百老汇通明的灯火,在时代广场的发展和整治过程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自由女神像,在1989年的天安门扮演了一个象征角色。弗里茨朗宣称,l927年他拍摄电影《大都会》,正是因为第一次从纽约港口见到这个地平线而得到启示。这是一个欧洲的视角:纽约是未来的首都,现代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