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姬秉新等编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字数: 376250版次: 1页数: 386印刷时间: 2003/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64461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套书旨在促使广大教师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增强课程改革的信心,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书系介绍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以下专题:教师专业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教学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课程研究方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校本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与思考;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思维训练与学科教学;国内外课程流派研究;师生沟通的艺术;发展性课程评价;多元智能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等等。
内容简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书系”第一辑包括《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与教学研究》、《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
新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要求中小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和追逐前沿学术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愿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关于校本
第一节 认识“校本”
第二节 走向“校本”
第二章 校本课程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沿革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国外校本课程发展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历史透视
第三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研究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研究
第五节 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第六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义
第七节 校本课程与教师发展
第八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研究
第四章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研究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第二节 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三节 初中扩展式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实验研究
第四节 合作与探究
第五节 分层递进与全员参与
第六节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第七节 为8~10年级设置单元课程
第五章 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与架构
第二节 地方课程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六章 地方课程的实施
第一节 新课程的宣传与介绍
第二节 地方课程培训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控
第四节 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七章 地方课程的评价
第一节 地方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 地方课程具体目标评价
第三节 地方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
第四节 地方课程的修改与完善
第八章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课程资源开发的涵义
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第九章 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兰州七里河区上西园小学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的调查研究
第二节 青海湟中县课改实验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
第十章 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节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节 课程资源开发案例举隅
第十一章 论文选编
校本课程开发释义
校本课程发展与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
分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迫切问题
学习策略: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
略论美国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香港《校本课程剪裁计划》的启示
校本课程开发:辩护与批评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创办特色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
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关于校本
第一节认识“校本”
“校本(school—based)”或者说“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近来成为教育理论界以及普教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少研究者撰文介绍了有关校本的种种认识和理论,不少实践者也在不遗余力地在各自推行着校本。校本正成为影响学校改革进行的重要力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不能否认,在校本的理解上,仍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看法,对于何谓校本,以及校本与学校的关联等尚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清思”工作。
一、校本不是由学校自身完全自主自决
时下对校本的许多认识中,有一种看法颇值得引起注意,也就是:校本就是由学校自行决定学校发展方向,自行挖掘学校各种潜在的资源,自行整合学校的各个不同方面的力量,自行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开发,自行培训学校的教师,自行从事各方面的研究。这种认识,即使不是完全错误的,也是有偏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校本的“轨道”的。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认识,除了我们对校本这种现象认识尚不深刻,还有许多尚待进一步探索的领域之外,可能还与现有的“校本”这样一个译名有关。以校为本了,好像所有的事情就都应该由学校自己来解决了,完全可以摆脱外来的种种束缚和限制了,甚至来自于校外的帮助也可以放弃了。“校本”无疑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这并不等于解决所有“本校”问题,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为了避免这样的一些谬见,倒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译名会更好一些,引起的误解似乎更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