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谭五昌著
出 版 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306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364705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死亡想像是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诗人普遍涉及的表现对象,它所包含的思想与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对死亡想像的涉及与处理方式无疑可以成为诗人的写作是否具有思想与精神深度的一种重要评判尺度,但至今尚未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而,以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作为研究对象,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以20世纪中国新诗中表现与书写死亡想像的诗歌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拟从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哲学阐释、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批评与阐释角度来分析相关诗歌文本中死亡想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全书由导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言部分从中西诗歌史的角度,论述死亡想像与悲剧精神内在的紧密关联,确立其成为诗歌深度模式的“合法性”地位,并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20世纪中西诗歌死亡想像所具有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性的描述,最后再从新诗流派(团体)的宏观角度对死亡想像的多元化指向予以概括性的描述,使死亡想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在20世纪宏观的诗学背景上获得较为明晰的凸现,从而为《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的写作拓展开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
谭五昌,男,江西永新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文艺报》、《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大家》、《当代文坛》、《北京文学》、《山花》、《诗探索》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诗学专著《秩序的生长——后朦胧诗文化诗学研究》(合著)被列入“第五代学人丛书”。另编著有《中国新诗300首》、《中国新诗白皮书(1999—2002)》、《海子诗歌精品》等十余种。
目录
导言死亡想象:20世纪中西诗歌的深度模式
第一节死亡想象:20世纪中西诗歌深度模式的表征
第二节死亡想象:诗歌深度模式建构的历史“合法性”
第三节悲剧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新诗
第四节20世纪中国新诗中死亡想象的文化内涵
第五节20世纪新诗流派(团体)中死亡想象的多元指向
第一章社会历史情怀规范下的死亡想象
第一节死亡想象中的社会(历史)批判意识
第二节死亡想象中的历史信仰与历史情结
第三节历史信仰:作为一种历史话语
第二章死亡想象的审美之维
第一节为美的天亡吟唱挽歌
第二节死亡想象中的幻美追求
第三节死亡想象中幻美追求的升华与超越
第三章死亡想象的哲学阐释
第一节生命对于死亡的智性感悟
第二节直面死亡本身的哲思
第四章死亡想象的心理分析
第一节死亡:作为一种人性体验
第二节死亡:作为一种神秘的无意识本能
第三节死亡:作为一种灵魂的幻象
第四节逆反意愿:对死亡的拒斥与超越
第五章死亡想象的“性别”书写
第一节女性死亡意识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质
第二节体验死亡:女性经验的个体化呈现
第三节死亡话语方式及死亡意象的“性别”特征
结语从死亡想象到诗人之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社会历史情怀规范下的死亡想象
第一节死亡想象中的社会(历史)批判意识
从关注死亡的角度来关注个人生存及群体生存命运(以后者为关注重点),进而明确表达其社会与历史批判意向,是许多现当代诗人表现与书写死亡想象时一种共同的精神指向。这体现出中国现当代诗人身上强烈的现实关怀与社会使命感。或者说,这是中国现当代诗人对中国古代诗人感时忧国精神传统的一种现代性继承与拓展。
在死亡想象中体现着强烈社会批判意识的现当代诗人当中,臧克家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自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诗歌创作道路,臧克家便一直自觉地为社会弱势群体代言。臧克家诗歌作品中的死亡想象极少形而上的色彩与成分,而常常充满强烈的现实关怀与阶级关怀,换言之,其诗歌作品中的阶级关怀通常是采用了现实关怀、社会关怀的面貌和方式而出现的。臧克家笔下的死亡想象,其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往往是与自觉的阶级情感与“阶级认同”紧密纠结在一起的。这种思想与情感特点,在他的以表现死亡想象的酷烈性质而著称的《生命的零度》中表征得最为突出。《生命的零度》(作于1947年)是以当时发生在上海的一起流浪儿童集体死亡事件为写作对象,取材于当时轰动上海乃至全国的一个事件,诗的副标题“前日一天风雪,昨夜八百童尸”明确无误地交代了此诗的写作背景与写作动机,也隐约暗示出诗人对这一残酷死亡事件的内心震撼与强烈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