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魂者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宗教理论,
作者: (美)布鲁姆著;于是译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292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2006788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有时候我甚至开始相信,上帝之所以创造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让它不被人类了解吧!
在这个宇宙里,没有真正的罪孽,但也许只有一条例外——刻意拒绝观审在我们眼前遍布的奇迹。
我承认,无数次我曾想相信造物主打算永远将这部分自然奥妙保持在不可理喻之混沌中,并引发我们的好奇、希冀和怀疑,所有情绪都等量共生,因此,鬼魂也好、神视也好、亡灵的叩击声或传来的口信也好,都好像千真万确地存在着,却永远无法对其尽述详解,也绝不可能被彻底确证。
——黛布拉布鲁姆
灵魂是否存在?科学家也许如你我一样困惑? 普利策奖得主解密有关这一谜题的科学研究。 19世纪末。一个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时学者中杰出的博士和科学家,威廉詹姆斯突然宣称他相信灵魂,并且断然开始了他一生的追寻 ——寻找灵魂的科学证据。他的这一举动非常出乎广大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意料。詹姆斯遇见了当时另外两个才华卓越并具有特异功能的思想家——理查德哈格森,这三个人就形成了美国通灵研究所的核心……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时科学家中的翘楚——威廉•詹姆斯突然宣称他相信灵魂,并且断然开始了他一生的追寻——寻找灵魂的科学实证。他的这一举动大大出乎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意料。
詹姆斯与当时另外一些才华卓越的学者一起组成了美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开始全身心投入地寻找灵魂存在的证据。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事业,甚至有些丧失理智地去探寻迄今最为特殊的心理学难题,这样的探寻使得追随者不得不面对科学的极限。这群科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中还包括两个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本书高度评价了詹姆斯等人以开阔的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勇气和信念。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黛布拉•布鲁姆以其特别的叙述技巧和洞察力揭示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黛布拉布鲁姆,出生于一九五四年,资料科学新闻记者,全美科学作家协会会长。一九九二年因关于灵长类实验与伦理议题的报道而获普利策奖,接着由此主题著写了《猴子的战争》(The Monkey Wars)一书。他的《性别的大脑差异》(Sex on the Brain)入选《纽约时报》优秀图书,《爱在暴力公园》(Love At Good Park)获《出版家周刊》最佳图书奖。
目录
序幕 桥上的女人
第一章 夜界
第二章 勇者无畏故不信
第三章 灵学的光明与黑暗
第四章 玄学与玄衣
第五章 无穷尽的理性
第六章 踏人此门的人
第七章 心理学原理
第八章 初见幽明体外质
第九章 灵魂存放地
第十章 死亡预言
第十一章 不为人知的力量
第十二章 鬼故事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夜界
内莉•泰特斯被那个梦搅得心神不宁的同年,威廉•詹姆斯已在一月份度过五十六岁生日,甚感人生苦短。剪得短短的黑发和短短的胡须都渐染白鬓。眼圈周围的笑纹就像放射状的日辉纹。不过,他的蓝眼睛依然炯炯有神,身形矍铄、结实,举手投足间还能见到年轻时的活力。
如果扎在人堆里,你肯定无法一眼找到詹姆斯。站起来的话,他也只有五英尺八英寸,体格匀称,神经紧张。当他还是个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时,就难抑对艺术的狂热,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梦想家——高高的颧骨,敏感的嘴唇,平顺的头发,垂荡的胡须,还有黑黑的眼圈。几十年后,柔和的外貌已然褪去,但骨子里的他依旧是个异质的梦中人。他觉得维多利亚式裁缝的手工正装太正儿八经了,一点儿不舒服,所以更爱穿斜纹软呢的短上衣、格子花纹的长裤,配合柔软的衬衫、厚厚的软底鞋。到最后,他觉得可预料的一切都太乏味无趣了,有一次不禁抱怨说,和一位远比他井井有条、几乎死板的哈佛同事共事就好比“窝在牙医的椅子里”。
当詹姆斯和一位研究室的同事谈论起超自然研究何其重要时,他镇定自若地提醒那位同事注意:科学——诸如躲在电灯背后的十九世纪的发电机、发电厂,还有发报机和电话——也可能是错误的,也有点妄自尊大。《科学》杂志总以捍卫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的姿态著称,有一次,詹姆斯撰文给杂志时说:“科学家”——他不得不使用这个饱受景仰的词汇、尽管他不想用——“科学家……对我而言,这个词暗示了某种自负的、宗教般的科学观,仿佛是与宗教信仰、情感相对立的什么派别,”甚至于,与真实的现世生活相对立。
这种态度导致了他和学院内的同行经常意见相左,他称呼其他人为“老正统”。说起来,他的“不正统”来得天经地义。詹姆斯的成长环境可谓是相当不安分,以他的直觉来说,这种家族状态实际上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所遭遇的不稳定。那是一个道德观念剧烈冲撞的年代——宗教显然被科学围剿得气都喘不过来,科技工业似乎要改写现实生活的所有规律。因而,他觉得势在必行之事就该是——找寻一种崭新的平衡感、在目新月异的世界上想办法搞清楚“存在”的真谛。
所以,他拒绝接受任何一方所下的简而化之、绝对性的结果。他走得要比他们都远,甚至是故意的,挑中了“超自然探索”一项,深入研究之外甚至还会扶持“桥上的女人”这类传奇的记载,以此向传统科学和宗教双方发出挑战。
他的著作涉及所有前卫领域——心理学、哲学、灵学——都旨在彰显他个人的倾向性,简而言之就是:在最意想不到之处,说不定就会获得最重的学识。
自孩童时代起,詹姆斯就沉溺在某种纯粹的、未曾有杂质的“不可预知性”中。他的父亲亨•詹姆斯有时候是个聪明人,却一向古怪无常,自从他诞生在纽约富贵人家开始,那股子“不可预知”的气氛就正式散开。出身富贵,又娶了富家千金,老詹姆斯有足够的收入,毫无生活之忧,因而能沉湎于精神探求——那正是他心意之所向。可是,亨有个爱说教的刻板父亲、还有个爱讲原则的严厉母亲,他们合力阻挠他的决意。不过,真正塑造亨•詹姆斯的决定性因素是十几岁时的一场事故,他感受到了——那场可怕的事故背后有着黑色的超自然力量。
事故发生在一八二四年,亨只有十三岁,在纽约奥尔巴尼贵族学校读书。在自然科学课上,一群男孩正在学习飞行原理。他们需要做一系列实验,其中之一就是在浸过松节油的纸气球下面点火,观察火焰是如何让气球升腾的。当即将燃尽的火种连带气球坠落地面时,男孩们只需用脚踩灭余火。但是,有一天,风向飘忽不定,气球被吹向附近的马厩。火星落在草堆里咝咝作响。年轻的亨•詹姆斯一贯很冲动,此时便毫不犹豫地冲入屋内,想要灭火。事与愿违,不断上升的火苗窜上了他的裤管,顿时烧焦了他右腿的皮肤,几乎都能看到骨头了。外科医生建议截下膝盖以下的坏肢,先锯开皮肤和肌肉,再折断腿骨,这场手术实在太折磨人了。更糟的是,他的腿在截肢手术后依然没有停止溃烂。第二年,医生又截下了一段因坏疽而黑斑点点的腿骨。第二条截肢线已在膝盖之上。
意外和手术之后,亨整整三年多只能卧病在床。他变得越来越依赖酒精,仿佛只有酩酊大醉才能减轻痛苦。他的父亲为他担惊受怕。可他的母亲凯瑟琳却坚决不允许在病房里看到哪怕一丝一毫的同情、或是自我怜悯。要是亨的父亲显露出过分强烈的怜惜,她就让他离儿子远远的。她是举止温和、但信念坚毅的女人。根据她的信仰,这是上帝的意愿,所以她想让亲生儿子在主万无一失的审判中寻觅到力量。
身陷病榻,凄楚无比的男孩转而变得暴怒,并且,恐惧。随后的数年中,亨认为自己的人生被分割为两半,在上帝用“可怕之手”毁灭他的大半条腿之前是魔法般瑰丽灿烂的童年,之后,便是苦涩度日。原本天真快活的孩子就在与父母日益疏远中长大。他变成了一个酒徒、赌徒、家财万贯的浪荡公子。同时,也是个追寻安全感的男人。他很清楚,醉生梦死之中也蕴藏着神性,为了抵偿罪孽而不得不索求鲜血淋淋的救赎。然而,谁又能知道未来将会怎样?不合时宜的怜悯,缺乏必要的谨慎,鲁莽地冲向起火的马厩?他曾这样写道:“我确定,当我热忱祈祷上帝之名并感到隐隐畏惧时,没有哪个孩子的肌体会比我的更明白扭曲的痛楚。”
亨詹姆斯始终都在抵抗恶魔般的沮丧情绪,他的后代也将继承这种特殊的脾性。甚至等他成家立业之后,他依然把自己的生活形容为“无论怎样都不能算是成功,不过是场搏斗。”他渐渐戒了酒,到了二十四、五岁时进了普林斯顿神学院。他很想搞清楚,那个一心惩罚人类的上帝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当火焰灼伤我那粗笨的手指时,我没有责怪火焰,可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可以感觉到,那火苗的跳跃是在分毫不差地服从着什么。”震慑于令人胆怯的上帝之手,老詹姆斯在神学院只待足了一年。一八三八年,他离校了。那一年间,他和某同学的姐妹们交上了朋友,到了一八四零年,他就娶了那位姐姐,玛丽.沃尔什,并在婚前说服她就此终结对长老会教会的无限忠诚。
新婚燕尔的詹姆斯夫妇没有买下任何一栋楼宇作为新居,这似乎也预示着日后他们生活的走向。亨和玛丽搬进了刚刚落成开张的阿斯特豪华酒店。五层高的阿斯特酒店是当时百老汇南街最时新、最华丽的建筑物之一,铺着光可鉴人的花岗石,以三百多间客房的规模引以为豪,精致的花园和花圃布置在楼内。宾客们从希腊式门廊进人光亮的大堂,每个房间都有独立门锁,洗手间里有自来水,这些革新手段足以让人们安逸地待在套房里。这家顶级宾馆就在百老汇大街和安妮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对面就是马修布雷迪的摄影工作室,以及巴纳姆新开的,彩旗飘扬着美国国家博物馆。马车咔嗒咔嗒走过,这种专为散步而设计的宽阔大道就像是巴黎和伦敦那经典大道的翻版。到了晚上,煤气灯照亮一整条百老汇街,从最南端的炮台公园到最北端融入乡村街道的边界线。
詹姆斯夫妇在阿斯特酒店里住了两年多。他们的长子,威廉,在一八四二年一月十一日在这家酒店里出生。同年,他们搬入华盛顿广场的一栋宅邸,随后,次子亨利于一八四三年出生。
只有在日记里,老詹姆斯才坦白说,自己希望上帝能在威廉和亨利还没长大、大到足以变成罪人之前就带走他们。没有人能够长年累月地清白在世,而主的惩罚只有怒火燃烧一条道。当抑郁和恐惧不断升级,他感到再也无法忍受了,便卖了宅邸,逃到了英国,把老婆、孩子、小姨子全都带去了。
到了英国,他尝试了流行一时的水疗法,据说用浸泡的方法可以缓解各种疾病,就是在那时候,一个水疗病友将他的生命危机描述为_种人类必经的“通道仪式”,这种说法让老詹姆斯甚觉宽慰。那位女病友说,根据十八世纪瑞典神秘主义者伊曼纽尔•史威登堡的理论,詹姆斯正在经历的崩溃过是“物极必反”中的所谓最低谷,也正是走向健康和谐的新生活的转折点。
老詹姆斯犹豫不定,不知道该不该接受这种新思维;医生们早已警告他不要过度用脑。可是,最终“尽管有医生们的叮嘱,我还是找到了答案:与其在岸边战战兢兢地逗留下去,我还不如大胆一些,纵身投入急流”——换言之,走出了《圣经》所言的暗景,迈人了灵魂幻影那鼓舞人心的洪流中。
对科学家们而言,从古至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硕果最丰、凯歌高唱——电报成功地迅速普及;麻醉术的发展带动了外科手术的前进;查尔斯。达尔文的《小猎犬号环球航行记》出版。若是从这方面看,死于一七七二年的史威登堡就像是生错了年代的异类,他看起来很失败,恰是因为——实际上他是个科学家,却被当作幻想家。
史威登堡出生于一六八八年的斯德哥尔摩,父亲是路德教会的主教,史威登堡被培养成一名技师,在金属业方面尤其出色。二十岁出头时,他曾以学生身份赴英国求学,师从好几位声名远播的科学家,譬如艾萨克•牛顿、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到了一七四四年,他就被瑞典政府委任担当矿山企业管理人。口碑甚佳。
然而,就在那一年,史威登堡在公差途中目睹了异象,就此改变了一生的走向。他说,当时他正在伦敦的酒店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一阵雾气蒙上眼帘,接着又兀自离散,化成银光闪闪的一群蛇。纠结的蛇爬到地板上时,他依稀看到房间角落里有个人影,好像是个男人躲在浓重的阴影里。第二天晚上,当他回到酒店时,白雾又出现了,蛇群在房间里再次留下一条条踪迹。那个人影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史威登堡说,他自称为上帝。这位瑞典科学家离开伦敦时便身负崭新的重任一一要向全世界诠释基督教《圣经》的真正含义。上帝会告诉他撰写何事何理,并赐予他远观未来的先知之眼。
史威登堡放弃了科学事业。他的灵魂好像出了窍,线条尖利的瘦削脸庞上,双眼深深凹下去。他只以加糖的咖啡和蛋糕过活,因为他相信这种饮食有助于近来脆弱不堪的消化系统。他常常陷入出神状态,一恍惚就是好几个钟头,如在梦中般奋笔疾书,写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长篇大论,讲述栖息于我们地球以及别的星球的灵魂世界。余下的时间里,他四处传播独创版本的福音,展示他最新发现的神力,以此唤醒藏匿于万事万物后的灵魂。
他最著名的一次“显灵”发生在一场花园派对中,这件事还受到了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的关注和调查。那次,史威登堡突然当众宣布:一场大火正在席卷大约三百英里之外的斯德哥尔摩,就此搅乱了这场派对。史威登堡瞪着清澈的晚空,有板有眼地描绘了大火的进程,一条街连着一条街、一栋楼接着一栋楼,而聆听的众人完全不相信他的话。两天后,从斯德哥尔摩来的信使证实了他所说的所有细节。康德的结论是:这件事情“排除所有可能产生的怀疑”,能够证明史威登堡确实拥有超乎寻常的先知之眼。
还有许多别的谣言,传闻他可以看到丢失的信件,甚至死去的亲属。可是史威登堡的专长并不是招摇过市的“神视”。他最主要的教义被简称为“对应理论”,也就是日后最令亨•詹姆斯心悦诚服的学说。其主张是:在这个世上的物质生活和灵魂世界之间存在切实关联,有不可见的线索将两个世界的居住者们扣在一起。
史威登堡说,这里的生命在那里还有平行态的存在,因此,我们的种种决定可以影响灵魂世界,他们的渴望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我们触碰的每一样东西都会在那个互生世界里导致共振。每一种行为都会与另一个世界里的动态产生交互作用。要想感知到上帝所在的所有领域之间的关联,人们所需做到的仅仅是放开被地球所束缚的这个自我。自爱自怜、自恨目恼、自我反省——所有这一切都缔造出一种盲目,在我们所不能看见的领域里筑起一道黑暗的自我之墙。史威登堡还说,邪恶的灵魂会助长这一倾向,会诱引我们强迫性地内观自身,因而不再放眼外观,发现上帝所创造的奇迹般的大宇宙。在这个宇宙里,没有真正的罪孽,但也许只有一条例外——刻意拒绝观审遍布在我们眼前的奇迹。
对于众多追随者而言,无论是史威登堡神奇的“千里眼”,还是他所拥有的安抚困境中人的超能力,都无法在科学领域找到对等之物。史威登堡死于中风,之后不久,英国的拥戴者们建起了新教堂,颂扬史威登堡派学美国的信徒们也以自己的方式悼念并弘扬他的学说,于一八七一年举行了著名的新耶路撒冷集会。
接受史威登堡学说之后,亨•詹姆斯开始相信:他已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一层崭新的基石。储纳在他心中的所有恐惧和悲伤都可以归咎于企图操控他的“爱管闲事的鬼魂”。侵扰他生活的这些幽灵就像“寄生虫那样,在我们老掉牙的神龛那摇摇欲坠的墙上显灵”。既然认知改变了,他就能够击退它们,并重新接纳自身——作为上帝创造的完美造物。他愿意步步跟随史威登堡的教导,把各种失败、亲身经历的绝境都看作是考验;接受各种力量和祝福,但决不妄自尊大,全当做是来自上帝的厚礼。人只要坚定不移,就会孕育出更加靠近天堂的生命。
心意已决,亨•詹姆斯就是要当这样的人,他带着全家返回了纽约。时至一八四八年,他和玛丽又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分别叫威尔克斯和鲍勃,女儿名为爱丽丝。詹姆斯一家搬到了曼哈顿一栋新落成的赤砂色宅邸就在华盛顿广场北端,同时入住的还有一大群仆人,总算把玛丽从家务事里拯救出来了。多年后,鲍勃忿恨地说:那栋房子里还住着另一些人——全都是父亲所信的那些“偶像,处女崇拜者,对神幻介质的信念.所有的都是……神神秘秘的死人。”
史威登堡的灵界妖怪就这样围绕着詹姆斯的孩子们的生活。爱丽丝焦虑不堪的时候,她爸爸就怪罪一个闯入他家的幽灵。威廉要是不听话,鬼魂的力量就必定让青春期叛逆更上一层楼。至于鲍勃,通常来说是几个孩子中最容易发火的一个,则抱怨说自己从来就没办法简简单单地信仰什么。他始终无法接受某种教义严谨的宗教。要想相信“臭屁牧师”,你得无知,还得学会舒坦,可这两种素质鲍勃都没有。
很多年后,在鲍勃写给威廉的信中提到,就算真的有死后世界,他也不指望看到父亲在那儿。事实上,他是不想看到。要说有某种恶兆也未尝不可,亨•詹姆斯很可能会紧紧跟在史威登堡的鬼魂后头,就好像一条半透明的鱼儿死死咬在冥界的诱线上。鲍勃•詹姆斯期待能重返十字军时代,他总觉得,那时候的信仰问题非常好办,以上帝之名屠杀几个异教徒就行了。
然而,鲍勃所期待的简单易行,不涉及鬼魂的基督教信仰,不止是违背了家长意愿,也有悖于整个时代。灵异话题日渐流行,经由不少真假莫辨的传闻和事件的连环激发,其狂热如野火般遍及大西洋两岸,令科学家和牧师们双双沮丧而惊惶——迷信讨人嫌,在这点上这两种行业的专家才会站在同一阵营里。一八四八年,也就是詹姆斯一家在纽约正式定居的年份里,英国出版了一本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成为最卖座的畅销书。学者们在日后大概会这么说——这本书说服了整整一代人:相信鬼魂,未尝不可。
脚步声走下来了。那是这家的少爷——可怜的年轻病人。他已经病了很久,高烧不退,而病因不明。
他想起床,和家人一起坐在客厅里。但对他而言,这点小事儿都很难办到。脚下总是摇晃不稳,他去起居室的次数都越来越少了。他的皮拖鞋用得很少,已经开始发千,不管擦上多少鞋油都没法让它们再变得柔软。
就是鞋子的声音。并非是木头地板吱嘎吱嘎的轻响。而是皮拖鞋走起来时的吱吱声。走一步,响一声,走一步,响一声。
听到他的脚步声的时候,管家和他的妹妹正坐在一块儿。他们没料到会听到这动静;他的父母已经把他从英国乡下接走,送去了葡萄牙,指望那里的舒适气候能减轻他的病痛。这么说,他一定是刚刚回来,在夜里。仆人拿起了她的烛台,跑去帮忙。屋子里非常暗,楼梯上没有光。显然,他应该需要点儿烛光才能走回房去。
走一步,吱吱响,再走一步。她几乎跟不上他。只有他的脚步声在楼梯上响,从下往上。她匆忙地跟在他后头,奔向他的卧室。
门是关着的。走廊上空无一人。她打开他的房门。烛光跳动的光影扫上铺得整整齐齐的床,突然之间,安静极了。
等电报送到的时候,他们几乎有点迫不及待了。撕开信封,信文简单扼要,少爷那天晚上死在了里斯本,大约就是在他们听到那吱吱咯咯的声音、慢条斯理地走回他自己的房间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