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梁鸿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354000版次: 1页数: 308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70360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者既身在河南外省文化之中热爱故乡、思考故乡,且能时时超出故乡文化,做更有眼光的热辣而心痛的分析。本书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慧星”现象,1950-1970年代河南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世纪末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文学的底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一种解 读。
作者简介
梁鸿,女,1973年生于河南邓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出版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2002),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录
序河南文化与河南文学
绪论“外省”视角下的地域文学研究
上篇史论
第一章断裂与悖离:河南新文学的发生
一彗星划过天空
二文化的断层
三悖离与挣扎
四中庸与激进
第二章从“外省”到“中心的边缘”:世纪~年代的河南文学
一历史的转折与河南文学的“亮点”
二从“外省”到“中心的边缘”
三文学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
第三章新时期的“中原突破”
一新时期“外省文化界”的文化位置
二文学豫军的“中原突破”
三“中原突破”的意义
四“中原突破”的缺陷
第四章全球化语境下的外省文化空间与河南文学
一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
二“河南人”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深层危机
第五章“外省”的必然与无奈
下篇作 家 论
第六章师陀:“果园城”文化的“变”与“不变”
一异乡和故乡
二荒原之中的诗意
三故乡情感和故乡意象
第七章刘震云:“平民”立场的两难与民间生存世界
一“故乡”的两极意义
二“吵架”美学与“平民立场”的两难
三民间的生存特性
四闹剧冲动与语言的暴动
五姥娘去了
第八章周大新:冲出“圆形盆地”
一“圆”与“不圆”
二“围猎”与“被围”
三“窥视者”的身份质疑与保安之死
四善恶辩证法
第九章阎连科:“耙耧山脉”的隐喻与象征
一《日光流年》:“乡土中国”象征诗学的转换与超越
二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
三庆典、神话、暴力及其他
第十章李洱:新的小说诗学的建构
一百科全书式叙事
二“共时性”存在结构
三日常生活诗学空问
附录对话:“中原突破”的陷阱
参考文献
代后记故乡
媒体评论
本书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彗星]现象,50-70年代河南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20世纪末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文学的底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一种解读。
——钱理群
作者从中国非主流的区域文化里,捕捉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特别的存在。涉猎的内容广泛,既有现代文学的整理,又有当代文学的梳理,但却不显得支离破碎,在时空上又显得完整统一。
——孙郁
作者既身在河南外省文化之中热爱故乡、思考故乡,且能时时超出故乡文化,做更有眼光的热辣而心痛的分析。
——吴福辉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断裂与悖离:河南新文学的发生
一彗星划过天空
1921年1月7日,北京著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晨报副刊》发表了徐玉诺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良心》。它的出现似乎标志着河南文学真正进入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视野之中。在之后的几年中,徐玉诺写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陆续发表于《小说月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文学周刊》、《诗》月刊等当时非常有名的新文化杂志,并且,和文学研究会其他人合出了诗集《雪朝》,其中徐玉诺的诗有48首。徐玉诺惊人的创作速度和独特的创作特点引起现代文坛的注意,并且很快被吸收为文学研究会成员。叶圣陶认为徐玉诺的诗是“与自然融化”,同时表达了一种“无所不爱而不得所爱”的情思。王任叔称他为“绝大的天才”。郑振铎也认为他“是中国诗人里第一个高唱‘他自己的挽歌’的人”。鲁迅曾让孙伏园给徐玉诺写信,让他“把发表在《晨报副刊》等的二十来篇小说收集出版”,并表示“自愿作序”。但是,在盛名之中,徐玉诺却渐渐从文坛上消失了。曾经非常关注并看好这位年轻作家的鲁迅和茅盾都感叹“不知他哪里去了”,甚至怀疑他“是否尚在人间”。1929年,徐玉诺在给周作人的信中说,“起初我还用往年那样埋葬记忆,将悲愁印在地下的方法,回避一时……我现在预备下场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河南作家作出了“下场”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