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民主革命史:解放战争时期卷

分類: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田子渝著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32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2237198包装: 线装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新民主革命史,在全国新民主革命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湖北这块热土上工作过、战斗过,给湖北人民的革命斗争以极大的鼓舞。
作者简介
田子渝,四川泸洲人,1946年生。1947年毕业于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中文科。现任湖北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武汉市文史研完馆馆员,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毛泽东思想研究,著有《恽代英传记》(合著)、《李汉俊》、《武汉五四运动史》、《湖北通史民国巷》(合著)等,主编《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中国抗日战争大词典》、《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抗战史料》、《武汉解放战争史料》等。
目录
第一章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的政治
一新四军第五师接受日本军队投降受阻,国民党军队接受日本侵华第六方面军的投降
二国民党湖北省党政机关“还治”武昌,省市县参议会成立
三湖北地区对汉奸、日本战犯的处理
四进行抗战损失的调查
第二章国民党在湖北的黑暗统治
一国民党大员接收湖北地区日伪物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二湘鄂赣清查团的“清查”闹剧
三省内社会经济的迅速恶化,王东原、郭忏贪污受贿的黑幕被揭露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为争取中原地区的和平而奋斗
一国民党挑起中原战火,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成立
二军事三人小组调处中原内战,董必武慰问中原解放区
三宣化店谈判,《汉口协议》的签订
四社会各界的有力声援,“行总”、“联总”湖北分署的有效救济
第四章气壮山河的中原突围
一国民党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中原突围战略方针的制定
二中原解放军胜利突围,转战鄂、豫、陕边
三《老河口临时协议》的签订,西安谈判的破裂
四豫鄂陕军区、鄂西北军区的建立,主力战略北移
五中原突围的伟大意义
第五章第二条战线在湖北境内的开辟
一党组织的建立与恢复,民主运动的初步兴起
二武汉人民反对美军暴行的斗争
三武汉大学“六一”惨案
四联勤总部被服厂“七”血案,工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五汉口景明大楼事件
六“复员建国”经济计划的流产
第六章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湖北革命形势飞跃发展
一中共中央南进中原战略方针的制定,中原游击纵队转战大江南北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实施战略展开
三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的“清剿”
四鄂豫、江汉、桐柏解放区的建立
五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
第七章国民党“行宪”、“总体战”、币制改革的破产
一国民党“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丑闻
二国民党实行“总体战”,蒋桂矛盾加深
三经济危机严重,通货恶性膨胀
第八章白崇禧“划江而治”的幻梦湖北人民迎接解放
一桂系的“划江而治”幻梦
二湖北和平运动
三中共武汉地下党的统战、策反工作
四“反搬迁、反破坏、保护城市”的斗争
第九章解放军进入武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湖北全境的胜利
一对武汉的战略包围
二张轸起义
三民主党派迎接武汉解放
四华中重镇——武汉的解放
五宜沙、鄂西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湖北的胜利
第十章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的政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百年来在反侵略战争中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胜利,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洗刷百年国耻、振兴中华民族的有利时机。围绕战后的中国政局,国内外的各种政治势力立刻又展开了新的博弈。
美苏两个大国对中国战后的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它们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在战争后期就制定了各自的远东战略,具体体现就是雅尔塔协议。其一致性在于,反对战后的中国发生内战,希望国内各种政治势力保持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因为美国远东战略的基本面是遏制苏联,将中国纳入到它的“民主”体制之中,成为其在远东的一个关键据点。这样美国的远东战略就直接威胁了苏联的利益,因此美苏之间在远东出现了既斗争又妥协的局面,成为战后中国政治形势出现极为复杂局面的国际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始终把民族解放与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战争后期,中共调整了民族解放与社会革命的主次关系,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确定为中国政治的主题。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党派平等相处的民主政治新秩序。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