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与《第二性》:汉英对照(思想者丛书)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作者: (英)迈尔森著,丁琳译
出 版 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25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114464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内容简介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西蒙娜德波伏娃,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
目录
波伏娃与《第二性》
引子:一本革命性书籍
目标
证词
结构
一西蒙娜德波伏娃与《第二性》
目标
个人背景
战后世界与《第二性》
二波伏娃的女权主义思想
目标
解放哲学
存在女权主义
三生物学的自欺
目标
性别特征与身份
限制与自由
四女人——家庭历史
目标
压迫的起源
有阴影的解放
五女人的模式化
目标
女人:原始的神话
性别陷阱
六贤妻良母
目标
传统的永久管业
工作中的妻子
七解放哲学
目标
非真实
走向解放?
书摘插图
一西蒙娜•德•波伏娃与《第二性》
目标
本章简要介绍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生平及其作品,并在个人与学术背景下定位《第二性》。这一介绍的主要来源包括陶丽•莫伊和迪尔德丽•拜尔所作的传记研究。
个人背景
早期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08年1月9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她的父亲乔治•伯兰特•德•波伏娃来自于本省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母亲弗朗索斯•布拉塞尔则是一个政府官员和银行家的孩子。波伏娃的家庭看起来属于法国中产阶级,但其实不然。她的父亲是个律师,但是却并不成功。他热爱戏剧和艺术,而他的妻子却对宗教和苦修充满热情。西蒙娜是这个动荡、分裂的家庭中最大的孩子。
波伏娃的家庭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危机。1909年布拉塞尔家庭的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西蒙娜的外祖父因为欺诈被送进了监狱。陶丽•莫伊认为波伏娃事实上来自于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中上层阶级”。波伏娃的妹妹亨利埃特一海琳出生于1910年,并且一生都同波伏娃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海琳仍然记得(拜尔)他们家是多么“为他们的大女儿而骄傲”,因为西蒙娜那时已经显示出她思想上的天分。
波伏娃被送进了私立的天主教学校库尔赛•德西尔。她学习进步很快,并且开始广泛的阅读。但是她的家庭危机却进一步加深。她的家庭在一战中丧失了财产。在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心脏病之后,她的父亲丢掉了律师的工作,成了一个给报纸广告版面做推销的推销员。1919年夏,波伏娃一家搬入了一间很小的公寓。后来,波伏娃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总是显得很沮丧。这段时间,波伏娃在父亲的监督下继续学习。波伏娃在后来回忆起父亲时,这样说,“无论多么理智的人都无法和父亲和睦相处”(拜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