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与《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汉英对照(思想者丛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英)迈尔森著,巫和雄译
出 版 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2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114483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让-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是萨特为反驳种种对存在主义的批评而撰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哲学论著。在此文中,萨特一方面反驳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对存在主义的责难,另一方面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是先有存在,而后才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处在不断地生成之中的。人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形成自己的本质,人永远处在不断地选择之中。
目录
萨特与《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
引子:萨特时刻
目标
场景
背景
一 让-保罗萨特——通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之路
让-保罗萨特:生平简介
萨特的谋划:简介
《导读》的编写方法
二拷问存在主义
目标
我受到了攻击:萨特的出发点
三怎样成为存在主义者
目标
存在主义:一个被滥用的概念
存在
责任
焦虑
舍弃
四 怎样获得自由
目标
情感上的“转折点”
舍弃与忠告:进退维谷
萨特的“他人”
五怎样成为人
目标
自我
人的尊严
人的条件
完整的人性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六余论
目标
海德格尔的回应
萨特的未来
书摘插图
一让-保罗萨特——通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之路
本章将《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置于萨特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中进行考察,然后继续我们的导读。
我们浏览一下萨特的传记。
本章主题是“萨特的谋划”,我们所要考察的短文见证了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此外,我们考察萨特在存在主义理论史上的地位。
让-保罗萨特:生平简介
童年时期
1905年7月21日,让一保罗萨特出生于巴黎,母亲安娜一玛丽施韦泽,父亲让-巴蒂斯特萨特。出生后不久父亲即去世。
1905—1913年在外祖父夏尔施韦泽(一个阿尔萨斯教师)家由母亲抚养长大。绰号小“波洛”的神童在其早年并没有上学。
1913年进入蒙田中学就读,但不久即从该校退学。
1915年被送入亨利四世中学。
1917年安娜一玛丽嫁给保守的商人约瑟夫芒西。她34岁,他43岁。
1920年萨特作为寄宿生回到亨利四世中学。
萨特的童年在他的自传《文字生涯》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该书主要创作于1953年,即在我们要讨论的文章发表之后的那段时期。在那本书中,萨特谈到了几件对《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写作很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他对自己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的思考。他的降生给他的母亲带来“无尽的不眠之夜”——而他则尖刻地说,“我也一心一意地等死,因为肠炎,又或许因为怨恨”。萨特很清楚,他的思维仍然摆脱不了出生时的印迹,一种特别的、空洞的自由侵扰着他的一生:
我不断地创造自己;我既是赠与者又是赠与物。倘若父亲活着,我就会懂得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