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自由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李广良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43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54015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宁波姚江边著名古渡口—青林渡北岸,坐落着千年古刹宝庆寺。北宋太宗端拱年时,僧宗定始创。南宋嘉定年宋宁宗赐名[宝庆讲寺]。一代大儒、《三字经》作者、礼部尚书王应麟和另一大儒黄震都曾在此留下墨宝。寺周碧流环绕,绿树如荫,寺内殿堂重辉,玉佛庄严。
内容简介
本书并不是自由佛学的纲领性论著,而只是自由佛学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是作者围绕着自由主题对佛学和中国文化的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了存在与无明——佛教无明观的现代诠释、禅宗的自由精神、中国近代居士佛学略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韵”等众多文章。
目录
总序
自序
上篇
存在与无明——佛教无明观的现代诠释
禅宗的自由精神
论佛法的出世性——兼及佛法的道德教化功能
真心与自由之境——为楚山绍琦禅师诞生600周年而作
中国近代居士佛学略论
近代儒佛关系史述略
中国近代三系唯识学的比较
实践与自由——虚云与中国近代佛教的精神
《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引言
佛法与自由——太虚大师佛学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佛法与革命——太虚大师的革命思想
太虚大师儒学思想述义
太虚大师易学思想述要
欧阳竟无的佛学方法论
现代性与禅——从中日比较的角度看
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
《普门学报》与“人间佛教”
《欧阳竞无佛学思想研究》略评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读后
明末云南佛教的发展与云南文化的
精神——《明季滇黔佛教考》读后
在“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下篇
现象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
凝视人性的荒野——荀子思想简论
墨学笔记
中国美学思想中的“韵”
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联大”精神与中国传统
“现代性”之根与中国精神的追寻
少儿经典教育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
附录 从“放羊娃”到哲学博士(代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
存在与无明——佛教无明观的现代诠释
无明:正统哲学的观点
正统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肯定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①,不管这一“永恒的精神实体”被称为“梵”还是“神我”还是其他什么东西。所谓“无明”就是对这一“永恒的精神实体”的迷昧无知。我们以瑜伽哲学和吠檀多哲学作为正统派哲学
的代表,对其“无明”观做一些考察。
瑜伽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总结和反思瑜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瑜伽论哲学是印度正统哲学的代表之一。该派哲学的存在论由原初物质、神我和神三个终极实体所构成。原初物质是宇宙中一切心理现象、物质现象的本体,神我是生命中原有的清净不变的本体,神则是一种特殊的神我。原初物质与神我相结合并通过萨缍(存在性)、罗阁(间断性)和答磨(持续性)三德之间的消长变化来变现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原初物质是物质的、非智性的独立的本体,而神我则是纯粹意识,是完全独立的自我存在,是绝对的自由,是永不变化的。在原初物质与神我的结合中,产生了双重的谬误:一是作为绝对的见者的神我失去了真实性,被当成心理精神的流转;二是变化的、不纯的、痛苦的和物质的原初物质或心被当成了不变的、纯净的、产生幸福的主体。前者是把“神我”当成了心,后者是把“心”当成了“神我”。这就是“无明”,一种虚假的经验意识,它导致了自我意识的产生,并引起了生命过程的一切混乱和罪恶。只有去除“无明”,才能回归本真的自由状态。而“无明”去除的可能性在于原初物质中本来就有去除无明、解脱神我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