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崩乐坏”到“克己复礼”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先秦史,
作者: 张德苏著
出 版 社: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7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332090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张德苏博士的这部专著,就是在不断深入的孔子研究中,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和现今理论认识的高度,提出了他对孔子和孔子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视野和角度。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张德苏,1965年生,山东慧州人,文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及儒学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人性与道德的本质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原动力:生存发展本能
第二节 生存发展本能带给了人类什么
第三节 从人性角度看道德规范的起源与本质
第四节 人类个体在道德面前的永恒矛盾
第五节 从人性角度解释有关道德的几种社会现象
第二章 从人性的角度看周室的兴与衰
第一节 安定社会与实现自我:王位中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 德行与阴谋:翦商过程中的周部族
第三节 征之以武、服之以德:政权巩固时期的周王朝
第四节 由天下到自我:西周中后期王权重心的转变
第五节 春秋时期周室的继续衰落
第三章 从人性倾向上看诸侯对“德”“礼”的依与违
第一节 求得生存与发展是诸侯政治的第一要义
第二节 第一要义对“德”与“礼”的依赖与维持
第三节 第一要义对“德”与“礼”的破坏
第四节 由“德”“礼”到“利”“力”
第四章 孔子“仁”“礼”体系的人性逻辑
第一节 宏观背景与孔子“仁”“礼”体系的时代成因
第二节 “礼”,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 “仁”,重铸礼的根据与本质
第四节 “仁”“礼”间更为复杂的人性关系
第五章 “仁”“礼”体系实现途径的人性阐释
第一节 “命定论”,体仁践礼的精神保障
第二节 孝、悌在维护“礼”上的特殊地位
第三节 信、忠、恕:“仁”“礼”向非血缘关系的推及
第四节 “敬”与“耻”:“仁”“礼”体系的心理保障
第六章 孔子思想的再评价
第一节 对人性理解的深刻性与社会治理的彻底性
第二节 孔子思想的理想化与迂阔性
第三节 孔子思想——一种最人道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人性与道德的本质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原动力:生存发展本能
一、生存发展本能
生存发展本能是本书对人类行为动力的一个设定,本书认为:生存发展本能是内在于人类个体的抽象的实存。它是抽象的,人类的身体中并不存在这么一个实体,也没有一个专门管理这一本能的器官;但它又是实存,人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驱动力量,我们的几乎所有的行为都要经过它的发动或允许才能发出。可以说,人类行为,无论是群体性的社会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无论其表面的动机目的多么五花八门,其原动力都是人类每一个体身上的生存发展本能。所谓求得生存就是要努力保持住自己的生命并把它延续下去,求得发展就是不放弃任何生存得更好的可能性并努力实现之。“生存发展本能”的实质是几亿年来生物在竞争、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强化、固定下来的不自觉的生命维持系统,或者如一些社会生物学家所说的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成功基因为它的“生存机器”所设定的保障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