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总体的星丛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美学,
作者: 李弢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7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8266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中所呈示出来的对西方美学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气度与能力,以及由此孕结出的丰厚果实,显得弥足珍贵。对这样一份珍贵的美学嘱托,我们不能任其自行“漂流”,而应主动地选择并开启它,对之细细加以解读.本书努力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把握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细心梳理、比对和校译《美学理论》的中译本、英译本、新英译本和德文本。在对文本内容的分解上,将胃多诺那种批判性的辩证态度和理论上的否定性特色概括为“非总体的‘星丛’模式”,继而把该文本所形成的美和艺术两大问题领域进行话语切分,着力在“美学何为”、“美的艺术的哲学辩难”、“艺术的审美理论译解”和“艺术史”等问题层次上,仔细诠释阿多诺对传统美学的反思性话语和理论,梳理和提炼出诸多值得重视的美学观点。论者以阿多诺的文本为前提,注重文本的语境和意义还原,同时又不完全拘泥于文本,而是立足于美学史上的基本命题和重要问题,连带性地生发议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识。这样的解读方式意在激活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文本,拓进对其美学思想的深度认知并藉此提升其传播效果。
作者简介
李弢,男,1973年生,湖北嘉鱼人。自1991年以来先后在湖北大学、浙江大学就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其间曾在武汉某中学任教员。现执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从事文艺学和美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译有佩特(W. H. Pater)的《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江苏教育出版社即出),另有学术论集《韬园扪学录》(待出)。
目录
序
自序——文本解读与解读文本
著作缩写说明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问题与方法
第一章 导论
一、总体性社会批判
二、反体系的“星丛”
第二章 美学何为
一、美学之必要
1.美学情境
2.美与真
二、复兴之路
1.辩证生成
2.二次反思
第三章 重释美学——美的艺术的哲学辩难
一、何为美
1.本原批判
(1)美与非美
(2)美丑辩证法
2.范畴分析
(1)被歪曲的自然美
(2)自然美与艺术美
二、美感判断
1.审美
(1)鉴赏力
(2)审美经验
2.效果
(1)“净化”与庸俗
(2)崇高与“震动”
第四章 再论艺术——艺术的审美理论译解
一、艺术与艺术品
1.艺术
(1)非存在如何存在
(2)艺术作为精神
2.艺术品
(1)形式之谜
(2)真理性内含
二、创作与欣赏
1.艺术创作
(1)模仿
(2)表现
2.艺术欣赏
(1)快感与严肃
(2)直观与概念
第五章 艺术史
一、艺术起源
1.反对起源
2.新事物
二、典范与理想
1.古典范例
2.黑色理想
结语 艺术的启明
参考文献
附录1 阿多诺的著作书目及部分英译汇集
附录2 《美学理论》诸本章节对照校译表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导论
“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
——康德
艾耶尔在他那本视为续写罗素《西方哲学史》的《二十世纪哲学》一书中,以显目的章节表示出20世纪哲学始于对“黑格尔的造反”,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出于个人的偏好,他这本书中所概括的哲学流派突出了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同时,既没有给马克思之后辩证法的发展予以必要的评述,更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以来的新兴流派。然而,早一年出版的布卜内的《现代德国哲学》一书,则以三章的内容分列了,“现象学与阐释学”、“语言哲学与科学理论”以及“辩证法与实践哲学”,在第三章“辩证法与实践哲学”之下“新马克思主义者”一节之后,紧接着提到的是“批判理论”。(Bubner,1981)的确,批判理论恰如一道思想的闪电,在二十世纪的哲学文化中留下它不可磨灭的划痕。这一理论最明确的阐述者是1930年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的霍克海默,而在1958年继任所长的阿多诺,则执著于“非同一性”思想,并最终成就他具有理论总结性的《否定的辩证法》。以霍克海默、阿多诺为代表的“社会研究所”的主要成员及其相关人士,通过著述和出版刊物来表达他们的声音,他们各具特色但又有着某种向心力,由此形成了二战后日益为人注目的“法兰克福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