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北京的长城与桥梁

分類: 图书,旅游,北京/山东/天津/河北 ,
作者: 张宝秀 等编著
出 版 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1字数:版次: 1页数: 204印刷时间: 2004-09-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45812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北京是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遍布北京城内外。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物质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外人民热切地希望进一步了解北京,一个以访古学史为特点的“北京游”的高潮正在到来。据有关人士估计,到2010年前后,旅游业将成为北京市的第一大产业。而旅游的档次、游客的要求自然也会逐年提高:不少游客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将旅游当作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当作提高本人文化素质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当作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古老的中国的一个过程。聚宝藏珍的北京城已经走过了三千年的历程,其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堪称中华之首、世界之最。
目录
第一章中国古代长城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长城的缘起与秦汉长城
第二节秦汉以后的长城
第三节长城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北京地区长城的演进
第一节长城的始建——燕长城
第二节长城格局的初步形成——北朝长城
第三节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最终完善——明长城
第四节清代对长城的利用
第三章戚继光督修蓟镇长城与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
第一节戚继光督修蓟镇长城与训练边军
第二节明长城的修造方法
第三节明代长城军事防御性体系的构成
第四章
第一节春秋以前的第一个农牧交替周期
第二节战国至十六国时期第二个农牧交替周期
一、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开拓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农耕文明
三、山戎与东胡族的游牧文明
第二节 战国至十六国时期第二个农牧交替周期
一、战国至西汉农牧界线的北移
(一)战国后期燕国疆域的北拓和农业的初步开发
(二)秦汉时期农业的继续发展
二、东汉至十六国农牧界线的南移
(一)东汉边界的南缩及南耕北牧形势的形成
(二)魏晋时期南耕北牧形势的持续
(三)十六国时期民族的频繁迁徙
第三节 南北朝至五代中期第三个农牧交替周期
一、北魏农牧界线的北移
二、东魏至五代中期农牧界线的南移
(一)东魏至北周北部行政治所的南移和长城的修筑
(二)隋至五代中期的南耕北牧
第四节 辽至明代第四个农牧交替周期
一、辽金农牧界线的北移
(一)辽代以农为主、农牧并存的形势
(二)金代以农为主、农牧并存形势的持续
二、元明农牧界线的南移
(一)元代北部地区农业生产的衰退
(二)明初的屯田和随后农牧界线的彻底南移
第五节清代以来农牧界线的不断北移
一、清前期北部地区皇庄、围场、行宫为主全面开发阶段
二、清后期农业缓慢发展与末期禁地放垦阶段
三、民国经济曲折发展阶段
第三节南北朝至五代中期第三个农牧交替周期
第四节辽至明代第四个农牧交替周期
第五节清代以来农牧界线的不断北移
第五章北京长城重要关口上的战事
第一节居庸关战事
第二节古北口战事
第六章北京长城的分布与现状
第一节北京长城的总体分布与现状
第二节各区县明长城分布与现状
第三节万里长城北京精品段
第七章北京长城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八章历代北京长城诗咏
第九章北京的桥梁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国古代长城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 长城的缘起与秦汉长城
一、长城的缘起
长城,顾名思义,与一般城市周围的城墙不同,不是封闭式韵,而是非封闭式的长条形墙垣,而且往往长达数百里、上千里,所以,被称为长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一项气势极为雄伟的建筑工程,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防御建筑发展而成的。《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俨狁于襄”的诗句,表明早在西周时期为防御北方的部族严狁而在北部边疆修建了城堡。这种城堡常有烽火台相配合,用以传递军事情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即反映了西周时期利用烽火传递军情韵情况。
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这样的:西周时期,为了防御西方的一个部族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分封在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