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体系的整体设计与机制协调:公司治理的视角(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货币银行学,
作者: 类承曜 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5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10445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2007年爆发全球银行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监管体系的疏漏和银行公司治理的缺陷。银行监管和公司治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问题。政府监管机构代表中小存款人和公众的利益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而我国的银行监管存在的一个内在基本矛盾就是政府既是股东的代表,又代表了存款人和公众的利益,无法形成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本书从公司治理的视角,综合考虑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制度等传统的银行监管手段和公司治理机制的相互关系,强调了管理层报酬设计在我国监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设计我国最优的银行监管体系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监管银行?
2.什么是最优的银行监管体系?
3.银行公司治理视角下的银行监管
4.本书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银行监管的理论发展
1.为什么要监管银行?
2.存款保险
3.最低资本金要求
4.监督银行
5.市场约束
6.银行救助和银行关闭政策
7.政治因素和银行监管
8.最后贷款人
9.国内银行监管文献回顾
10.结论
第三章国有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
1.为什么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2.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选择
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回顾和银行监管体系现状
4.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金融政治经济学视角
5.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存款保险制度
1.为什么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3.如何解决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
4.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来源
5.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真的具有更高的效率吗?
6.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
第五章资本充足率管制
1.资本充足率管制的必要性
2.《巴塞尔协议》
3.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委托一代理模型
4.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
第六章公司治理视角下银行监管和管理层报酬
1.公司治理的一般性分析
2.银行业中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监管的局限性
3.如何构建最优的银行监管体系: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
4.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银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
5.我国如何构建最优的银行监管体系
6.我国银行管理层报酬的设计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导论
1.为什么要监管银行?
大部分文献将政府监管银行的必要性归因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监管银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保护存款人和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前者被称为微观谨慎性监管政策,后者被称为宏观谨慎性监管政策。
由于免费搭车的问题,存款人没有动力监督银行,而且,存款人也没有能力监管银行,需要政府代表存款人的利益监管银行。一个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是:存款人为什么一定要将钱存入自己无法监管的银行呢?存款人为什么不通过金融市场直接向企业投资呢?所以,必须理解银行的本质功能以及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可替代性。这对于理解银行监管,特别是银行监管的演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研究银行本质功能可以发现,银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而且单个银行的倒闭具有传染效应,有可能引发银行体系危机,即银行倒闭具有外部性。这正是政府监管银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1.1 银行的本质功能
在市场完全、信息对称和交易成本为零的阿罗-德布鲁的世界里,银行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借款人和贷款人通过自由交易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结果。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市场是不完全的,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和交易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市场的不完善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而言,银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早期的银行理论强调了银行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现代的银行理论则更多地考虑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的功能。最新的银行理论已经突破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的范式约束,开始强调风险管理、参与成本和价值增加的影响,关注银行在转换资产的过程中为储蓄者和投资者创造的新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