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笔记考论文献传承与文化认同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隋唐宋元金史,
作者: 严杰 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4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106605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研究唐五代笔记,有助于推进对唐五代小说的全面研究,此为有识者所知。
唐五代笔记的最大价值更在于其史料价值。此指广义之史料价值,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社会生活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宋人编纂《新唐书》、《资治通鉴》,取材于唐五代笔记甚多。对当今学者来说,发掘唐五代笔记的史料价值,可以拓展唐代文史研究。在这方面,已有前辈学者的榜样。康耕《剧谈录》卷下记载:
作者简介
严杰,1951年2月生,祖籍江苏东台。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致力于唐宋文史研究。主要著述有《欧阳修年谱》、《唐人轶事汇编》(合作)、《颜真卿评传》等。
目录
引言
上编
“笔记”与“小说”概念的目录学探讨
唐代笔记对国史的利用
唐代笔记的娱乐性
唐代笔记的撰者因素
中编
唐五代笔记述要
下编
《朝野佥载》考
《大唐传载》考
《明皇杂录》考
《因话录》考
《玉泉子》考
唐代宰相“会食”考
唐五代笔记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笔记”与“小说”概念的目录学探讨
进行笔记研究,有必要对其概念加以讨论。这也算是“正名”之举。
“笔记”这一名称,起于六朝。《南齐书丘巨源传》载其所言:“议者必谓笔记贱伎,非杀活所待;开劝小说,非否判所寄。”在这段话中,“笔记”与“小说”恰巧同时出现,但是都不指文体。丘巨源当时“于中书省撰符檄”,此处“笔记”指执笔记录,起草文书;“小说”指琐屑的言谈。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云:“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云:“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又云:“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所言“笔记”亦皆指执笔记录,起草文书。六朝时,笔记常称为“笔”,与“文”相对,如《南史颜延之传》记其云诸子中“竣得臣笔,测得臣文。”此处“笔”亦指文书。《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此处将非韵文之“笔”与辞赋等韵文相对,则是声律之说兴起后的看法。此后,渐渐把随笔而记录见闻杂说的文字称为笔记,将这样的文字汇集起来则是笔记著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记著作的产生还早于六朝,而作为书名则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三卷。
“笔记”的概念形成较迟,而且近于原先的“小说”概念,古人通常将笔记纳入小说的范畴。因此,论古代笔记不能不论“小说”,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
讨论之前,不得不申明,古今“小说”的概念差别极大,不能简单等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