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曹清华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1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046918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左翼文学”不是不证自明的历史实体,而是发生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空间中的一个“话语事件”。特定的历史时空,被严格限定在与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存在的年代及前后。作者认为,这一话语事件由两个层面的历史活动相辅相成地建构起来:首先,是一系列“关键词”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及其阐释向中国文学的引人;其次,上海的文化出版市场,以及由此构成的容纳左翼作家与左翼读者的“公共空间”。
作者简介
曹清华 1971年生,湖南未阳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 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序
引言词语、想象与身份
第一章 左联成立以前
第一节 对“无产阶级”的最初知识和想象
第二节 “革命文学”的命名
第三节 “革命文学”论争的发起
第四节 文坛对“革命文学”的回应
第二章 左联与左翼身份
第一节 左联成立与身份建构
第二节 组织框架中的身份运作
第三章 三次论争与身份诉求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另一个活动空间
第二节 身份想象与大众化的难题
第三节 “真理”/“真实”背后的话语机制
第四节 左翼身份的坚持
第四章 左翼叙事
第一节 左翼小说生产
第二节 情节:死亡与反抗
第三节 苦难的想象与写作
第四节 革命与性
第五节 身份难题
第五章 左翼鲁迅
第一节 革命、“革命”与革命人
第二节 大众、表达与“无产阶级”
第三节 左翼文学:想象的与现实的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左联成立以前
第一节对“无产阶级”的最初知识和想象
一 《女神》与“无产阶级”一词
1919年6月,日本九州岛帝国大学医学部二年级的留学生郭沫若,与同在福冈的数位中国学生组成一个“夏社”的小团体,专门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上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译成中文向国内各学校、报馆投寄。同时订阅了一份上海出版的《时事新报》以了解国内的情况。9月,郭沫若在第一次寄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看到“康白情一首不成其为诗的诗”,于是把自己一年前写好尚未发表的三首诗寄给了这个副刊。意想不到这三首诗均被刊用,之后的诗创作也接连不断地在这家副刊发表。到1921年回上海时,郭沫若已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诗人。泰东图书局老板赵南公聘请他到书局任职,其中一件重要工作就是整理这些已经发表的旧作结集出版。诗集《女神》由此而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