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的狂欢:当代流行文学艺术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邹贤尧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28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046869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将那些时尚的音乐(主要讨论歌词)、电影、电视剧、喜剧小品、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流行民谣等等,作为文学/艺术加以探讨,将“文学”、“艺术”看成一个发展、变动、开放的观念。认为香港和台湾催生了内地文化艺术的勃兴,当代流行文学艺术兴起和繁荣,弥补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片面性。认为当代流行文学艺术体现了人的感性层面的消遣娱乐需要,对平衡文化生态,进一步健全人的精神等等,都有着积极的、建构的意义。 本书通俗易懂,还以个案的形式剖析了内地流行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作者简介
邹贤尧,男,1965年生,湖北仙桃人,硕士,副教授。曾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文艺评论》、《江西社会科学》、《戏剧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在《青年文学》、《长江文艺》、《清明》、《东海》、《当代小说》等刊物上发表小说若干。出版专著《征服时空:鲁迅影响论》(北京新星出版社)。
目录
上篇总体研究
第一章当代流行文学艺术的轨迹
一港台流行文学艺术的勃兴
二港台对内地流行文学艺术的催生
三港台与内地流行文学艺术的合流共生
第二章狂欢化与喜剧精神
一第二种生活
二狂欢化感受与思维
三喜剧精神与游戏精神
第三章世俗化与审美散播
一世俗化,亲和力
二休闲与狂欢同构
三日常生活的美学
第四章混沌性与模糊美学
一可能性、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二时空混融与角色混融
三雅俗混融,文类混融
第五章当代流行文学艺术的病象
一游戏失控与闲适过度
二暴力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误区
三技术复制与模式化
下篇个案研究
第六章流行歌词:发达传媒时代的乐诗
一流行歌词:别是一家
二通俗中的内容广度
三俗白中的艺术韵致
第七章武侠与言情:通俗小说的诗性言说
一金庸:打杀中建构诗性的空间
二李碧华:消解诗意与寻觅诗意
三琼瑶:超越日常之上的诗情
第八章周星驰:搞笑中的颠覆与回归
一拼贴、缠绕与拆解
二戏仿、解构与颠覆
三温情、回归与感动
第九章喜剧小品:质朴中的丰厚
一质朴戏剧
二喜剧模式:不谐调理论
三质朴中的丰厚
第十章手机短信:指间狂欢与短信文本建构
一抒情短信:调侃中煽情,独特的修辞
二谐趣短信:跳跃与拆解,智慧的快餐
三情节短信:精短的蓄势,精妙的收尾
第十一章网络文学:在虚拟中狂欢
一网语:对现代汉语的颠覆
二戏仿:对纸媒文学的颠覆
三虚拟:对生活真实的颠覆
第十二章王朔电影与后王朔电影:假定性与语言狂欢
一假定性与第二种生活
二“广场语言”,拼贴与狂欢
三向传统和主流的必要回归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当代流行文学艺木的轨迹
一港台流行文学艺术的勃兴
本书讨论的“流行文学与艺术”有一个基本的限定:是指在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发展中,以流行趣味为引导,以娱乐性、时尚化为主要特征,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基本上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传播、扩展的流行文学和流行艺术。本书的“中国当代流行文学与艺术”主要指港台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起于市场化转轨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小说、流行音乐、流行影视等等。
本书的讨论还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将那些时尚的音乐(主要讨论歌词)、电影、电视剧、喜剧小品、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流行民谣等等,作为文学/艺术加以探讨,乃是将“文学”、“艺术”看成一个发展、变动、开放的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曾详细讨论过西方文论史上各种关于“文学”的定义,最后认为,“什么是文学”是一个历史地变化的问题,“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与文化的建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文学”,也没有永恒的文学“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