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伦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林德全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16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046911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除了导言和结语外,分别阐述教育叙事的内涵、教育叙事的价值和教育叙事的机理,层层推进,一目了然。先就教育叙事的内涵而言,该著通过对教育叙事的内在结构、关键特征、多样类型与相关范畴的分析,形成了对教育叙事的整体理解。再就教育叙事的价值而言,升华道德行为、生成教育智慧、增进教育理解、激发想象力、提升写作能力、引领教育评价和培育教育研究,诸多方面,逐一而及。三就教育叙事的机理而言,教育主体的教育叙事意识、教育叙事感情和教育叙事行为是教育叙事的基本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教育叙事的运行机制。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一部对教育叙事自身进行研究的专著,认为教育叙事是教育叙事主体讲述教育生活中事件的活动,通过对教育叙事的内在结构、关键特征、多种类型及相关范畴解析教育叙事的内涵,从升华道德行为、生成教育智慧、增进教育理解、激发想象力、提升写作能力、引领教育评价和培育教育研究七个方面深入揭示了教育叙事的可能价值,并从教育叙事意识、教育叙事感情以及教育叙事行为三大维度阐析了教育叙事的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
林德全,汉族,1970年出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讲《课程论》、《教学原理》等。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研习教育理论多年,秉持“理念先行”、“实践旨趣”和“创新情怀”,偶有所悟,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目录
序
导言
一 叙事的内源性魅力
二 教育运用中的越位
三 本书基本架构概览
第一章 教育叙事内涵解析
第一节 解读叙事
一 多重界说
二 结构分析
第二节 内在结构
一 教育叙事主体
二 教育叙事客体
第三节 关键特征
一 反思性
二 建构性
三 微型性
四 培育性
五 实践性
第四节 多样类型
一 根据叙事主体划分
二 根据叙事时间划分
三 根据叙事语言划分
四 根据叙事主题划分
五 根据叙事呈现划分
第五节 相关范畴
一 故事与教育叙事
二 话语与教育叙事
三 案例与教育叙事
第二章 教育叙事价值空间
第一节 升华道德行为
一 识读道德行为
二 教育叙事德行
第二节 生成教育智慧
一 转识成智
二 改善思维
第三节 增进教育理解
一 教育中的理解概说
二 对教育理解的增进
第四节 激发想象力
一 想象力概说
二 教育叙事激发
第五节 提升写作能力
一 教育叙事写作特点
二 对写作能力的提升
第六节 引领教育评价
一 教育叙事评价概说
二 对教育评价的引领
第七节 培育教育研究
一 培育式教育研究概说
二 对教育研究的培育
第三章 教育叙事机理向度
第一节 教育叙事意识
一 教育叙事意识的四种成分
二 教育叙事意识的三种形态
三 教育叙事意识的两种指向
四 教育叙事意识的两种路径
第二节 教育叙事感情
一 教育叙事感情概述
二 教育叙事感情效应
三 教育叙事感情实现
第三节 教育叙事行为
一 教育叙事行为概述
二 教育叙事行为系统
三 教育叙事行为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A 工具类
B 中文部分
一 著作
二 译著
三 论文
四 报纸
C 外文部分
1 Books
2 Articles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教育叙事内涵解析
教育叙事作为叙事家族的重要一员,虽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并逐渐得到广泛运用,但至今尚未被做出相对明确的界说。即使偶有论及,也多限于讨论其中的某些具体形式,如教学日记、班级日志、教育随笔等,而且也多仅点到为止,并未析其形究其理。故本章在对叙事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从教育叙事的内在结构、关键特征、多样类型与相关范畴四个方面把握其内涵。
第一节解读叙事
一 多重界说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讲述故事。人们对之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Plato)在《理想国》中把“纯叙事”界说为“就是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试图要我们相信是另一个人在讲话时’所叙述的一切”。后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中又进一步把纯叙事和直接表现视为摹仿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亚氏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摹仿有“简纯语言”与“韵律”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用“简纯语言”形式呈现的作品即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