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不止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小品3)
分類: 图书,心理学,心理学通俗读物,
品牌: 马家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页码:13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6281791
·条形码:9787506281799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心理学小品3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真相不止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心理学重点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的心理与活动。人类的生话牵涉广阔,因而心理学触及其他各科学术,成为一门百川交汇的融合之学。往上,心理学难免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哲学及文学;往下,心理学则必须惜助于数学、统计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及生理学。至于心理学的应用,更是经纬万端、无所不至,可以说只要是直接与人有关的生活范畴,如教育。工商、军事、司法及医疗等方面,都可以用到心理学的知识。
编辑推荐《真相不止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作者以轻松的短文,告诉你什么是心理学、中国的心理学来自何方、生活的种种又如何在心理学中找寻到答案。书精应读,书小可欺,欺而易读,然后受益。翻翻《真相不止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多一点对心理学、对生活的理解。
目录
心理学的“根”
为什么研究心理学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
经典·古人
从白鼠到人
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自我实现
再谈“自我实现”
基本问题与价值取向
权威性格
心理冲突四种
气质类型
马基雅弗利主义
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
自卑与超越
IQ的诞生
成人智力量表
罗氏墨迹投射测验
我们愤怒,因为打架?
中国人·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之父
中国心理学家的自觉
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人的“硬体”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
中国人的差序格局
中国人的家庭与道德
中国人的父子轴关系
中美的公准
鸡尾酒会与圆桌筵席
人情与面子
做人情
中国式管理
行销与兵法
中国人的三十六计
为何进补
中国人的颜色观
写书法的心理反应
恕道的心理功能
破执之禅
心理学万花筒
心理学的陷阱
星座、性格、心理学
电影、批评、心理学
从迫良为娼说起
自主的观众
成功之道六匹马
人靠衣装
时装心理学
论潮流
贺卡与感情
感情商品化
感性的满足时代
“偷心”的策略
忠实的消费者
价格的知觉
兼职心理学
心理学的工业应用
工业音乐
避之则吉的噪音
宠物与你
赌徒性格
何以发笑,唯有杜康
如何成为酒鬼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求学期间,家辉是一位香港侨生,但他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算是一位很特别的侨生。他的特别处倒不在音容的“鲜活”,而是动念的“生猛”。他的学习精力十分旺盛,且凡有所学,必有其个人的独特感受或见解,俨如鱼跃虾蹦,非加吐之而不快,终能一一写成短文,以“ 韩妙玄”的笔名在香港“东方日报”发表,广为读者所喜爱。
撰写既久,文章已多,家辉乃加整理,叠成书稿。我有幸先读其稿,兴趣盎然,难以释手。深觉书中各文,皆属短小精干,恰如家辉其人。诸篇谈论之内容,在学术上各有所本,非坊间常识性著作可比。书中所述虽皆为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与概念,表达方式却生动可读,绝非心理学教科书行文的苦涩。各文互相独立,且每篇仅六百字,皆属知识小品,不但适于书房中阅读,而且也可在客厅里、卧室内、旅途中、舟车上或候人时(甚至厕所里)浏览。
我自己很喜欢这本小书,相信读者也会如此。书精应读,书小可欺,欺而易读,然后受益。这是我向诸君推荐这本精干小书的原因之一。
内文精短,这篇序文当然也不能太长,就此立即结束。
杨国枢 序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文摘书摘
从白鼠到人
如何训练动物做出主人希望看见的行为?采用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为
基础的逐步渐进法,自可收效。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有别于经典条件反
射,以解释另一种学习历程。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箱子,内有杠杆、食槽、记录仪器,然后将一只饥饿
的白鼠放进箱中,让其自由活动。白鼠初时必到处乱跑,找寻食物,当它在
乱动中偶然用脚爪压及杠杆,食槽内即出现食物。如此反复多次后,白鼠自
掌握到刺激(杠杆)一反应(压杠杆)一刺激(食物)的次序联结关系,因而学习
到压杆行为。这种典型的训练箱子,通称为斯金纳箱,至于其中的学习法则
,称为工具或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欲训练一只狗丢球,可依此来塑成行为。当它目光注意球时,给它食物
;以后,必须等它去碰球才给予酬赏,再后来它必须用口含球,以至将球带
到篮子附近才会得到食物。最后,当然是把球放进篮子里才能得食。集中数
只狗一起训练,更会因竞争及模仿而增加学习效果。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几乎都经历着条件反射。例如电视机画面跳动,你
偶然轻拍它使其复原,从此你即采此办法,直至无效才停止。
许多年轻人的反叛性格,亦成为引起父母亲注意的“工具”。他们无意
中发现自己的疏懒和劣行能够引来平常表现冷漠的父母亲加以关心,于是便
以此为“沟通手段”,这正如婴儿以哭泣来提醒父母亲抚弄和喂食一样。为
人父母者,必须注意在“工具”背后所表达的真意,子女可能是说:请关心
我。
P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