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MPA公共管理硕士系列)
分類: 图书,政治,政治理论,政治学,
品牌: 孙关宏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309031485
·条形码:978730903148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MPA公共管理硕士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政治学》在系统总结已有政治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和评述了现当代许多国内外学者在政治学方面的一些重要学术观点,对国家形态、政治权力、政党政治、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民主、政治文化等政治学核心范畴作了较为深入并富有新意的分析和阐述,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和规律,使抽象的理论更贴近中外政治发展的现实。
《政治学》作为复旦版MPA(公共管理硕士)系列教材之一,既可作为MPA课程的基本教材,又可作为大专院校政治学专业和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本科和专科的专业教材。
作者简介孙关宏,男,1935年 5月出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有《政治学教程》、《政治学概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企业行政管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新政治学概要》、《走向新世纪的现代企业党组织》等著作。其中《政治学概要》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获 1995-1998年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曾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
胡雨春,女,1954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1991—1992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3-8月为德国吉森大学政治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企业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走向新世纪的现代企业党组织》等著作,参与撰写《新政治学概要》、《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等1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媒体推荐复旦版MPA系列教材引入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念,同时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夏书章
复旦版MPA系列是面向实践、面向世界的探索性教材。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曹沛霖
编辑推荐“复旦博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精品教材的品牌标志。“复旦博学·MPA系列”为中国最早的MPA品牌教材之一,由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沛霖为顾问,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博士生导师竺乾威教授等领衔,邀请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等海内外多所名校的资深教授及学有专长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在内容上力图汲取海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阐述结合案例分析,充分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精华,旨在构建高起点、高品质、比较完整系统的公共管理教材体系。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内涵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三、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二)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思考题
第二章国家
一、国家的本质
(一)国家的定义
(二)国家与社会
(三)国家权力
二、国家的历史形态
(一)国家的社会形态
(二)古典国家形态
(三)现代国家形态
三、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
(一)政体类型划分标准
(二)君主制政体与共和制政体
(三)民主政体、威权政体与极权政体
(四)国家结构形式
思考题
第三章政府
一、狭义政府与广义政府
(一)政府与国家
(二)政府的特性
(三)现代政府组织和运作的基本原则
二、政府权力结构
(一)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
(二)政府权力的纵向结构
(三)政府权力的横向结构
三、政府职能
(一)政府职能的两重性
(二)政府职能转型
四、政府机构设置
(一)立法机构
(二)行政机构
(三)司法机构
思考题
第四章政党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一)政党的内涵与特征
(二)现代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三)现代政党的基本类型
二、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内涵
(二)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
(三)现代政党的组织结构
(四)现代政党的组织特征
三、政党政治
(一)政党的政治功能
(二)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思考题
第五章政治团体
一、政治生活中的团体现象
(一)政治团体的含义
(二)政治团体的特征
(三)集团政治理论
二、政治团体的类型
(一)特殊利益政治团体和公共利益政治团体
(二)官方、半官方政治团体和民间性政治团体
(三)合法政治团体与非法政治团体
三、政治团体的功能
(一)政治团体的行为模式
(二)政治团体在政治体系中的功能
思考题
第六章政治民主
一、政治民主的概念
(-)政治民主的涵义
(二)政治民主的功能
二、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自由主义民主
(二)多元主义民主
(三)精英主义民主
(四)社会主义民主
三、政治民主的价值
(一)政治民主与自由
(二)政治民主与平等
(三)政治民主与法治
(四)政治民主与效率
四、政治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的前提与动因
(二)政治民主化的方式与路径
(三)民主的巩固及其前景
思考题
第七章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与政治
(二)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
(三)政治管理与行政管理
(四)政治管理与社会管理
二、政治管理的发展
(-)前官僚制形态的政治管理
(二)官僚制形态的政治管理
(三)后官僚制形态的政治管理
三、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领导
(二)政治决策
(三)政治组织
(四)政治协调
(五)政治沟通
(六)政治监督
思考题
第八章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与功能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二)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
(三)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二。政治参与的主体
(一)公民
(二)政党
(三)利益集团
(四)非政府组织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
(-)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三)参与民主制与公民自治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
(一)现代化与参与危机
(二)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三)政治参与与政治秩序
思考题
第九章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结构
(二)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三、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
(二)民主政体的文化基础
(三)公民文化的培育与政治民主化
四、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三)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意识形态
思考题
第十章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二)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政治发展的目标
二、政治发展的类型
(一)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
三、政治发展的方式
(一)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
(二)政治发展的一般策略
四、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一)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二)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
思考题
第十一章国际政治
一、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二)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
(三)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相互关系
二、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一)民族国家
(二)国际组织
(三)跨国公司
三、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
(一)主权平等原则
(二)互不侵犯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三)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四)平等互利原则
(五)和平共处原则’
四、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二)国际体系的基本类型
(三)国际体系的结构与稳定
五、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一)全球化的含义
(二)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三)全球化与相互依赖
(四)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思考题
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二)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国家的本质往往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所揭示出来的。但是古典政治和现代政治所呈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截然相反,也最易导致混淆。在欧洲古典政治生活中,国家与社会是判然有别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就严格区分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两者代表不同的德性等级,不能相提并论。在古希腊人的眼光中,国家生活追求的是共同的善,是神圣秩序的体现,因此从事政治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不领取任何报酬,并借此实现其人之为人的价值。相反,社会生活被视为一种家政管理,其中人与衣食住行等日常必需打交道,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活在社会生活必需性中的人与动物无异,无法体现出人之为人的尊严。故柏拉图称只有社会生活而无国家生活的城邦为“猪的城邦”。他区分了金、银和铜铁三种德性,认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即是说,“铜铁质”追名逐利的社会生活本性将会导致国家生活的败坏。亚里士多德尽管承认经济生活和国家生活一样都是从事“善业”,但是他认为两者的善的等级是不一样的,国家生活追求的是最高的善。毋庸置疑,在古典政治中,国家生活是以社会生活必需性的满足为条件的,但是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国家生活是来源于某种神启的神圣力量,而不是以必需性为据的,故国家生活乃是对社会生活的超越。
后记本书的写作顾问是曹沛霖教授,书稿的整个写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本书的写作大纲根据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教学大纲,同时参考政治学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并由全体作者多次认真研究讨论后确定。各位作者在完成初稿后经主编审阅对初稿进行了修改,最后由主编定稿。
本书是老中青教师结合进行集体创作的成果。由于各位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使本书得以达到现在的水准。
本书各章初稿分工如下:孙关宏、何俊志、任军锋:第一章;陈周旺:第二章、第三章;胡雨春、何俊志:第四章;任军锋:第五章、第八章、第十章;陈尧:第六章、第九章;何俊志:第七章、第十一章。我们要感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对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财力支持。同时感谢张敏、沈丽娟老师为本书的文字打印、编排、复印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还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邬红伟副编审所给予的帮助和斧正。此外,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果没有这些研究成果的启示,本书难以达到现在的水平,谨向政治学界的各位同仁致以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