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重构:"两型社会"视域中的城市群发展模式(Reconstruction of Chang-Zhu-Tan City Group: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ity Group in the View of "Liang Xing Society")

分類: 图书,经济,行业经济,城市与市政,
品牌: 朱有志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970345X/9787509703458
·条形码:978750970345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Reconstruction of Chang-Zhu-Tan City Group: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ity Group in the View of "Liang Xing Society"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
在中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这就是城市群的兴起。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形态。
《长株潭城市群重构两型社会视域中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既是一部立足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的著作,又是一部以”两型社会”建设视角考察长株潭城市群的著作,还是一部能够为新兴城市群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著作。
作者简介朱有志,1953年2月生,湖南新邵人。现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会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经济哲学、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社会科学管理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规划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8项。在国家级及其他省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著作有:《先秦诸子经济哲学思想研究》、《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农业产业空间转移论》、《和谐中国》、《节约型社会研究》等。
童中贤,生在洞庭湖边,伴水长大.在“广阔的天地”摸爬滚打后.混迹于钢筋混凝土丛林。曾从事过基层工作、教育工作、劳动工作、机关工作、城市工作等,现供职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入选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主要从事公共领导、领导艺术、城市战略、城市群等研究。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9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在中央、省级报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180多篇.提交各类决策咨询报告50多篇。主要著作有:《超常规发展的领导艺术》、《领导的艺术》、《领导大跨越》、《省域城镇化战略》、《长株潭城市群转型》等。
目录
第一章城市群基础理论及发展趋势 1
一城市群的研究现状 1
二城市群的概念内涵 9
三城市群的形成演进 15
四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20
第二章长株潭城市群变迁的基本特征 24
一长株潭城市群形成的基础 24
二长株潭城市群变迁的背景 32
三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的转型 39
第三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 45
一城市群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 45
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现状 49
三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定位 54
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评价体系 60
第四章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整合 65
一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理论 65
二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的主要作用 70
三与周边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比较 76
四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整合思路 83
第五章长株潭城市群的结构特征 90
一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90
二长株潭城市群的等级结构 98
三长株潭城市群的职能结构 105
第六章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模式 112
一产业结构和竞争市场 112
二产业相同和竞争原因 116
三投资过程中的竞争博弈 120
四走出囚徒困境的理性选择 126
第七章长株潭城市群创新体系建设 130
一创新与城市群创新体系 130
二长株潭城市群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133
三城市群创新体系建设的框架设计 141
四长株潭城市群创新体系建设对策 144
第八章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 149
一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病” 149
二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154
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分析 160
四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 169
第九章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稳定预警 175
一城市群社会稳定的理论模型 175
二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稳定预警分析 181
三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稳定指标 188
四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稳定机制构建 193
第十章长株潭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 199
一城市群与城乡统筹发展 199
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及评价 203
三长株潭城市群城乡统筹的背景 208
四长株潭城市群城乡统筹对策 216
第十一章长株潭城市群公共治理机制 220
一城市群公共治理与传统城市管理 220
二长株潭城市群公共治理的目标 223
三长株潭城市群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231
四长株潭城市群公共治理途径 234
第十二章长株潭城市群合作框架构建 240
一合作共治与区域协同成长规律 240
二长株潭城市群合作框架设计 246
三长株潭城市群合作对策建议 255
第十三章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评价 262
一城市群竞争力模型分析 262
二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测度 271
三中国七大城市群比较 276
四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提升 279
第十四章国外城市群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283
一国外城市群的基本情况 283
二国外城市群的发展特点 285
三国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 286
四国外城市群的发展启示 288
参考文献 295
后记城市化: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尺 305
……[看更多目录]
序言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这也是我们常说21世纪是城市世纪的理论支撑所在。研究表明,当城市化率达到30%时,即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跨入新的世纪,我国城市化正好开始迈进这一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这就是城市群的兴起。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外,我国相对公认的比较成形的城市群还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哈尔滨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长春城市群、合皖城市群等。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形态。
从城市群发展过程来看,国外城市群往往是大都市发展后再经过逆城市化模式发展起来的。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信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等。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12个最大城市的市区人口,1950~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从2625.3万下降到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从1463.5万增加到1714.7万。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结果是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
然而,我国的城市群发展却是在大城市集聚过程中通过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和商业活动的推动而形成的。过去,我国一直采取的是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上社会现代化水平不高,人们也倾向于向大城市集聚,而很少出现逆向迁移。实际上,中国的户籍制度等社会制度也决定了中国大城市的人口不可能像国外那样自由向郊区扩散,即使在我国的大城市存在人口扩散现象,那也是跨越性的。如我国内地的农村劳动力到广州、深圳打工获得一定的积累后,由于现在的大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的几乎都是经济性接纳而政治性歧视的政策,他们很少向广州、深圳的郊区扩散,往往是回到自己家乡的城市或城镇。我国城市群的形成往往是在大城市集聚过程中,受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以及边际成本的影响,向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既是递进式的,又是跳跃式的。
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圈、城市带、都市带、大都市区等其实讲的都是一回事,就像我们讲城市化与城镇化一样,只是翻译或习惯说法上的差异而已。但不同的学科,亦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城市地理学者使用“大都市连绵区或城镇密集带”(崔功豪,周一星,1994);城市规划学者则喜欢使用“城镇高度密集地区”(周干峙,1996;仇保兴,2003);经济学者与地理学者喜欢的是“城市化地区”的城市分布概念(许学强,1995;顾朝林,1996);社会学者则常常用“都市社群网”的人际关系概念;经济地理学者则比较喜欢用“城市空间分布”的网络节点(nodalregion)概念;城市生态学者则用“城市化生态地区”等等,而城市群研究学者则称之为“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姚士谋,1992,2001)。实际上,城市群就是以一定特大城市为中心,以现代交通、信息网络为纽带,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由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若干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城市集。
乡村是经济之父,城市是经济之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地区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城市群的竞争。中部与东部在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主要是由城市化和城市群域经济上的差距决定的。有关资料显示,中部只有湖北省城市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余五省城市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群之间竞争的情况下,虽然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已现雏形,但其辐射带动作用仍然有限,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的龙头城市相比,中部缺少具有较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国际性或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即便是六省中目前实力最强的武汉,其GDP也分别只有广州和深圳的42.68%和45.56%。要缩小中东部差距,关键是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长株潭城市群是中国最早提出的一个城市群概念之一,但是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从20世纪50年代的“毛泽东城”,到80年代的“长株潭经济区”,到90年代提出的“长株潭一体化”、“长株潭城市群”(“1+2”模式),再到“十五”末提出的以长株潭为中心的“大长株潭城市群”。后者是指以长株潭为中心,以城际1小时高速路距为通勤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以及江西萍乡在内的空间区域,这是一个跨省域城市群,也称“3+5+1”城市群,在湖南通称为“3+5”城市群。本书讨论的就是这个“3+5”城市群,为了概念的连续性和确定性,书中我们仍然使用“长株潭城市群”这个概念,并将原“长株潭城市群(1+2)”视为其中心城市。它是我国中部隆起带的南极核,也是我国内陆区域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省际影响力的新型城市群之一。这个城市群在经过“1+1+1”→“1+2”→“3+5”模式发展之后,将向“1+5”→“1+X”模式演进。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前进的大势,国家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06年4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中部六省四大城市群(带)之一,标志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6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提出了要“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建设研究”;同年11月,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由此表明,建设长株潭大城市群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湖南强势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必由之路,更是国家培育内陆地区新兴增长极、促进中部崛起的长远性战略抉择和历史使命。
机遇来临,重任在肩,如何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加速转型?如何科学谋划长株潭城市群的未来发展?这是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难题。《长株潭城市群重构》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朱有志、童中贤发起并提出总体研究思路和写作提纲,组织2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本书既是一部立足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的著作,又是一部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视角考察长株潭城市群的著作,还是一部能够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的著作。全书共分14章,各章执笔人如下:第一章朱有志、周少华;第二章童中贤、肖琳子;第三章马纯红、张黎;第四章肖琳子、童中贤;第五章马骏;第六章刘新荣、周亚明;第七章刘莉;第八章刘黎辉、罗黎平;第九章杨畅、童中贤、唐荣林、雍容波;第十章刘艳文、杨盛海;第十一章谢晶仁;第十二章熊柏隆;第十三章周海燕、袁男优;第十四章郭勇、陈律、马美英;目录英文翻译何纯。初稿完成后,由童中贤修改、统稿,最后由朱有志审定。
本书是集体研究的成果,是写作组全体成员智慧的结晶和展现。从学术上讲,作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汇聚,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启迪性,拓展并丰富了我国当代城市群理论研究的视野和内涵,有益于业界共同探讨;从实践上说,作为对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理性思考,蕴涵着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理论观点和较多长远参考性的务实建议,必将对科学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现实构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又好又快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势必引发省内外更多实际决策者、具体操作工作者与社会关切者更深、更广的思考和谋划。当然,由于该书是一本学术性兼实务性的理论著作,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信息资源的获得也受到现实的约束,因而,其中的某些观点或建议还有待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发展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或修正。
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在历史的曲折起伏中正在逐渐从愿景走进现实,长株潭城市群的崛起也必将在当代的群雄逐鹿中从预期步入兴盛,这是当今7000万湖南人在大步走向富民强省中共同面临的千载良机、艰巨重任和光荣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秉承敢为人先、务实开创的湖湘精神,在理论上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在改革开放中勇于跨越,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和中部崛起的美好明天就必将会扑面入怀!
文摘(三)高新技术产业勃兴
随着一项项核心技术的问世,一大批依托高新技术的新型企业汇聚长株潭,一个个绿色的产业集群抱团而生。长沙的工程机械全国闻名,动漫、创意产业领跑全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生水起,杂交水稻广播世界。2006年全年,长沙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38项,远大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联重科被纳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迈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行列;株洲在新型电力机车研制、超硬材料、新型金属基材、结构陶瓷等高科技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或先进行列。2006年株洲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8.9亿元,增长34.7%;湘潭作为有名的“电工城”,其节能技术、精细化工材料、机电智能化、高分子有机材料、风电装备等在国内占有重要一席。200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8.8亿元,增长27.3%。2006年,仅长株潭三市高新技术产值就达到902亿元,托起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
后记城市化: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尺
人类行为的任何结果都是诸多因素作用后的现实。我们这本《长株潭城市群重构》自然也不例外。
(一)
就最直接的原因来说,是2007年我和童中贤同志在从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回湘的火车上,谈到2008年在长沙举办“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的筹备工作时,我们认为,应当有一本湖南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我们自己的新兴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会议代表交流才好!于是乎,作为交流成果之一,将本书写作列入了“2008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都市圈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筹备工作系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