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Promotion of the Wester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建设与发展,
品牌: 曾昭宁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6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9703115/9787509703113
·条形码:978750970311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Promotion of the Wester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由一个总报告和六个分报告构成,是国内首次对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的成果,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书中运用产业结构学、产业组织学、区域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政策学等多学科、多理论,综合研究了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最大特色在于突出其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对西部重振装备制造业和老工业基地,提升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决策依据。研究得出的思路及对策,对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振兴装备制造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对国家在西部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读者对象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领域关注装备制造业问题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
作者简介曾昭宁,男,生于1950年,湖南省常德市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特邀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价格协会副会长、西安市参事室参事、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特邀研究员、西安市劳动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安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等。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学。出版《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等学术专著4部,在《经济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百余篇,主持、参加科研课题30多项,研究成果共获各种学术奖励3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12项。
目录
总报告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研究1
一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1
二西部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11
三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20
四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可行性分析34
五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框架42
六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及政策建议62
分报告一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经验启示80
一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沿革80
二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101
三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139
分报告二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分析148
一西部地区与全国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其排名148
二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国内比较: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149
三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述226
分报告三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265
一西部大开发反思:重振西部老工业基地265
二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的着力点268
三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273
四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对策建议282
分报告四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研究301
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的理论阐述301
二西部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历程308
三西部国防科技工业的地位作用314
四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的条件分析317
五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的战略思路324
六推动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的对策措施331
分报告五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研究338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338
二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352
三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分析376
四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386
五发展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413
分报告六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研究434
一国家支持西部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35
二西部各省、市、区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关政策453
三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需要国家给予支持政策的建议457
……[看更多目录]
序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由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研究》(项目编号:05XJY012,以下简称“西部装备”)的研究成果。
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理论还是世界各国推进工业化实践,都将装备制造业视作产业结构演变升级的高级阶段和完成传统工业化的结构性标志,这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或主导部门的理论分析中。众所周知,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实施的赶超型战略,产业上重视以军事装备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一度面临补“轻工业”和“基础工业”之课,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及研究有所轻视。鉴于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九五”中后期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的重新审视,“21世纪谁来装备中国”已成为人们思虑的重大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上出现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下,理论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大为加强,原国家计委产业发展司组织编写并于2002年2月出版了大型内部资料《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分上、下册,包括一个总报告、十三个专题报告、九个省的区域报告及十三个装备行业报告)。国家将装备制造业提升为“十五”时期的战略产业加以扶持发展,产业政策也明确向装备制造业倾斜,并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力度。与此相适应,全国各省、市、区老工业基地都陆续进行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在国家规划布局的全国四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中,明确西部以军事装备为特色。在此态势下,西部各主要工业省、市、区在确立“工业强省(区、市)”的基础上,把振兴装备制造业置于战略产业的地位优先发展,将此纳入“十一五”总体规划,并制定其专项规划。但是,从西部地区总体高度把握、研究“如何振兴装备制造业”问题却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国防化特征,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先导。经过“一五”、“二五”及大小三线建设,抽调东北、华东等老工业基地的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布局在川、渝、黔、陕、甘等省区,以嵌入方式构筑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历史上曾为开发西部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西部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根据国家部署,西部大开发初期的重点是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基础,西部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还要靠产业,特别是工业。西部大开发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故西部各省、市、区陆续进行结构调整,在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发展重点逐渐由基础类转向产业类,在工业领域主要靠发展装备制造业来支撑。对此,重振西部装备制造业刻不容缓。这就是我当时申报“西部装备”课题的初始动议。
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现已成为西部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具有以下特征:①军事装备实力雄厚,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特点突出。②科技力量强,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高、价位低。③装备制造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其中中央骨干企业多,但条块分割严重,改制慢,历史包袱重、就业压力大、民营装备发展缓慢。④高技术关键类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强,特别是军事尖端装备技术。⑤门类齐全,并在航天航空、电子通信、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仪器仪表、工程机械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站在西部大开发的高度,研究如何改革条块分割体制,组成战略同盟,整合西部装备资源,特别是整合军工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研究如何利用西部的比较优势和某些竞争优势,加快国有装备企业改革,探索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新思路,趟出一条西部新型装备制造业道路,研究西部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哪些国家政策支持等,这些仅靠西部各省、市、区的单边研究和规划是不够的,必须从西部区位总体上进行把握和研究。此项课题研究不仅有利于西部盘活装备资产存量,推进国有装备战略性调整,促进西部工业结构升级,重振西部老工业基地,提升西部产业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加快西部脱贫致富、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防安全、改善全国经济布局、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也为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中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此课题是国内首次对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填补了此项研究空白。
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产业经济学,重点在工业结构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跟踪研究重加工组装工业,即装备制造业问题,2003年在相继主持完成《西安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和《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后,我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继续向两个纵深方向延伸:①陕西省科技厅立项的《陕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5KR11,已结题,它是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②《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研究》。这不仅是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我长期研究装备制造业,特别是研究西安、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就西部经济发展而言,这个选题是超前的。由于此项研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研究力量的组织上吸收了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和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的老同志参加,采取理论界与政府职能部门“联手”配合、共同攻关的形式。同时,作为应用性研究,此项目尤其突出“问题意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调研,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数据,了解前沿性问题所在,掌握有关政策,在紧扣国情、吃透区情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现代理论分析工具,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提升,拿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用以指导实践。
课题定位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重调研,课题组除了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汉中5个地市调研装备制造业及产业集群的状况外,重点到西南的四川、重庆和贵州调研,主要对象是这三个省、市的发改委、经贸委、政研室、国防科工委、机械行业办、决咨委,专业化园区(包括德阳重型装备基地)和典型的装备企业。为了从宏观上把握课题研究,课题组又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经济社会组、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工业组、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装备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国家机关调研。大量的调研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向上述单位及相关人员一并致谢。
课题研究起步于2005年6月,2007年6月按时结束。首先由曾昭宁进行课题设计,拿出框架提纲,经课题组成员讨论后,进行人员分工。随后曾昭宁又拟定调研提纲,进行了大量调研,在此基础上经课题组讨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框架提纲后分头撰写文稿。吴文洁撰写分报告一的初稿,张优智、路阳撰写分报告二的初稿,曾昭宁撰写分报告三的初稿,党文朗撰写分报告四的初稿,林岚、曾昭宁撰写分报告五的初稿,靳秀珍撰写分报告六的初稿。在充分吸收各分报告精华的基础上,由曾昭宁、吴文洁、林岚、夏先玉、王国英执笔撰写总报告。全书初稿完成后,各位执笔人根据集体讨论意见对所承担的部分进行多次修改,总报告由曾昭宁修改。随后由吴文洁对全部文稿进行文字技术修订,最后由曾昭宁对全部文稿修改定稿。研究团队每一成员强烈的“问题意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令人感动,没有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研究成果是不可能取得的。
本书得到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邹东涛总编辑、室主任周丽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文摘5.培育壮大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根据装备制造业工艺加工过程长、迂回生产方式明显、专业化协作要求高、产品协作配套范围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集中度高等特点,最适合采取产业集群这一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因此,西部必须尽快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1)鉴于西部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完善、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一现实,在大力发展民营装备、不断提高市场化率的前提下,短、中期装备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还需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和调控,应主要借鉴苏州“政府主导型”的集群模式。
(2)建议西部各主要工业省、市、区政府尽快制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和制订《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为国内外装备大企业和配套企业提供各省、市、区产业链上的重要缺失环节信息,以此有效引导装备资源向西部特定区域聚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