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读本:春水卷(初中B)(第2版)(北大基础教育文库)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初中,综合,
品牌: 张勇耀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1146590
·条形码:9787301146590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初中生
·丛书名:北大基础教育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博大无边的人文世界,以及那些由优美的语言、优美的风景、优美的情趣酿造而成的审美境界,使他们得到了精神的升华、情操的陶冶、思维的强化、性格的锤炼,同时也舒缓了那种弓在弦上的紧张与无边无际的巨大压力。这些书,成了港湾、绿地、林间湖泊、月下麦田、人生舞台的幕间音乐,使疲倦的心灵得到了慰藉。那些气度非凡且又和蔼可亲的文字,使他们在人生的漫漫长旅中,有了可以诉说肺腑之言的朋友。他们就这样,在这些书籍的照拂下一天天地健康地成长了起来。
目录
第一编 凡人小事,触动我们的心灵
人文阅读·精读篇
一个走运的人
人文阅读·赏读篇
晚报B叠
卖白菜
冬阳下的骆驼队
温暖一生的棉鞋
人文写作·点拨与素材
写作主题: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第二编 仰望名人,收获感动
人文阅读·精读篇
王安石逸事
人文阅读·赏读篇
思,在百草园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匠吉尔的选择
凭着爱
人文写作·点拨与素材
写作主题:名人伴我成长
第三编 爱国如饥渴,报国本天然
人文阅读·精读篇
悲壮的超越
人文阅读·赏读篇
母语争霸战
爱国如饥渴——献给这个十月
如果都德还活着
五月的鲜花
人文写作·点拨与素材
写作主题:责任
第四编 他们,挫折中演绎伟大
人文阅读·精读篇
草堂的情思
人文阅读·赏读篇
喜欢苏东坡(节选)
贝多芬
穷人蒲松龄
倾斜的手掌也能飞翔
人文写作·点拨与素材
写作主题:挫折
第五编 温馨家庭,真爱永驻
人文阅读·精读篇
冬天
人文阅读·赏读篇
我的妈妈从来不笑
父亲的秘密
坚持住,朵西
为爱举手
人文写作·点拨与素材
写作主题:家
第六编 亲近动物,创造和谐
人文阅读·精读篇
我和旅途中的一条小狗
人文阅读·赏读篇
寻找春天的气息
阿咪
牛的灵性
鸟的建筑
人文写作·点拨与素材
写作主题:善待我们身边的动物
第七编 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人文阅读·精读篇
御花园中的花石子路
人文阅读·赏读篇
北京园林
神奇的中国木构架
路亭
奥运鸟巢
人文写作·点拨与素材
写作主题:关注我们身边的建筑
第八编 危险面前的人生选择
人文阅读·精读篇
被抛弃的人
人文阅读·赏读篇
八岁的巨人
孩子他爸
抗日狗
100+80=180
人文写作·点拨与素材
写作主题:力量
……[看更多目录]
序言曾与北大、清华的一批高考状元打过交道,他们留给我许多深刻的印象,而其中之一就是读书多。选择文科的自不必说,选择理科、工科的也是如此。读书是他们的一个日常行为,是他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烦琐而沉重的课堂学习,并没有使他们放下那些课堂以外的书籍。他们自如地穿越于堂内堂外的书本世界,在紧张与轻松之间,在喧嚣与恬静之间,在现实与浪漫之间,他们显出一番潇洒的派头。结果是,这些在某些家长与老师看来会耽误正常学习的阅读,非但没有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博大无边的人文世界,以及那些由优美的语言、优美的风景、优美的情趣酿造而成的审美境界,使他们得到了精神的升华、情操的陶冶、思维的强化、性格的锤炼,同时也舒缓了那种弓在弦上的紧张与无边无际的巨大压力。这些书,成了港湾、绿地、林间湖泊、月下麦田、人生舞台的幕间音乐,使疲倦的心灵得到了慰藉。那些气度非凡且又和蔼可亲的文字,使他们在人生的漫漫长旅中,有了可以诉说肺腑之言的朋友。他们就这样,在这些书籍的照拂下一天天地健康地成长了起来。
文摘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祥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20世纪30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同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巾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我从大学毕业以后,在济南高中教了一年国文,就到欧洲去了,一住就是11年。中国胜利了,我才回来……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和老舍先生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