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培文书系/日常生活批判)(The Sociologically Examined Life)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
品牌: 迈克尔·施瓦布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1145802/9787301145807
·条形码:978730114580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培文书系/日常生活批判
·外文书名:The Sociologically Examined Life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标准的入门教科书,都会包括一章关于“社会学视角”的内容,这一章的根本问题在于,通常不是一系列概念的罗列,就是对社会学中常见的“三位一体”(功能主义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冰山一角式的展示。在我看来,这一标准做法,即使有的话,也极少能让多数学生开动脑筋去想:从社会学角度去看,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之前没学社会学时会有什么不同?
编辑推荐在《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中,我尝试通过不重点强调社会学中那些制度性的学科规范来实现这一点。我不会去人云亦云地说些"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是这样或那样想的",好像学生必须非常在意社会学家想些什么似的,我会简单明了地从社会学角度把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世界拆散开来。我不会罗列我们那闪闪发亮的"老祖宗"传下的社会学工具箱中的内容,我会尽力教给你如何去使用那些工具。
目录
前言
1 从不同角度理解世界
2 创造社会世界
3 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4 关系、群体和相互依赖
5 成为人
6 作为互动产物的行为
7 理解模式
8 偶然事件与因果关系
9 图像、描述和理由
10 理解社会生活中的权力
11 差异和不平等
12 研究和改变社会世界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入门教科书,都会传授许多事实与理念,但在教给学生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去思考事物上,做得却并不怎么让人满意;而这一点,则正是我尽力想让我的学生做到的——超过其他别的所有目的。也正是这一原因,促使我来写这本书。我曾半开玩笑地称它是本“反教材”,意思就是说,我想让它具备所有那些沉闷的硬皮教科书所不具备的特色:易读、具有启发意义、个性化,以及在伦理上具有挑战性。通过这本书,我想尽力温和地但也是坚定地交给读者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去思考事物。为了遵循彼得·伯格(Peter Berger)《社会学的邀请》(An Invitation to Sociology)和赖特·米尔斯(Wright Mills)《社会学的想象力》(The Socliological Imagination)开创的优良传统,我相信,需要我们作出的不仅是意识上的改变,更是要在我们如何生活上作出改变。
标准的入门教科书,都会包括一章关于“社会学视角”的内容,这一章的根本问题在于,通常不是一系列概念的罗列,就是对社会学中常见的“三位一体”(功能主义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冰山一角式的展示。在我看来,这一标准做法,即使有的话,也极少能让多数学生开动脑筋去想:从社会学角度去看,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之前没学社会学时会有什么不同?在这本书中,我尝试通过不重点强调社会学中那些制度性的学科规范来实现这一点。我不会去人云亦云地说些“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是这样或那样想的”,好像学生必须非常在意社会学家想些什么似的,我会简单明了地从社会学角度把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世界拆散开来。我不会罗列我们那闪闪发亮的“老祖宗”传下的社会学工具箱中的内容,我会尽力教给你如何去使用那些工具。
文摘当我意识到这位自我夸口者可能并没有明白他自己所说的话时,我的愤怒开始减弱并慢慢消失。实际上,可以肯定地说,他在他的大学生活中肯定学到了某些东西。那么他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可能他如此贬低或看不起他所受的教育,是因为他对大学毕业没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感到愤怒。或者也可能是他想要告诉他的同伴:“虽说我上了大学,可我并不比你强到哪儿去。常识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这是他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么这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太坏的意思。
可是,即便他的本意是这样,我仍对他所说的他的教育是一个浪费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即使他已经学到的远多于他所意识到的,他也会错过许多。他没有学到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正在变成什么样的人,以及他是如何与他人紧密相关。如果他学到了这些,可能他就会向他的同伴解释他的教育如何让他受益匪浅,而不会让他的同伴为他感到遗憾。
我并不期望像事务信函写作或其他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原本就不是开这些课的目的所在。但是其他课程,以及整个研究领域,则确实应把这一目的作为它们存在的理由。我自己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经常都是以这一事实,即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和社会,从而能够过上一种更满足、更能自我决定、更负责的生活,来为自己的存在进行解释。如果社会学(或其他任一学科)能为人们做到这些,我想它就有很好的存在理由。
可是,比起社会学答应兑现的,社会学课程有时也会激发较少的自我觉醒意识与对社会的洞察力。在我看来,当课程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授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像“看到我们有多科学了吗?看到所有这些理论、概念和发现了吗?你应该意识到这些东西的重要性”,这一失败很可能会发生。当然,没有哪位老师会以这种方式直截了当地这么说,但是有时他们所说的话的弦外之音就是这个意思。很可能你自己就曾听到过老师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