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人物画集(套装全二册)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作品,中国画,人物画,
品牌: 李翰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7594727
·条形码:978780759472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8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的文字和绘画途虽殊而源则同,文字与图画在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相互杂糅,并无分别,文字象形,不离绘画之体,绘画写意,亦蕴文字之神。随着人们对便捷与美的双重追求,汉字与绘画逐渐分离开来。人物画就是中国绘画艺术别于文字而独立并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产生最早的画科。
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最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具有史诗般的特性,作品多描绘一些具有认知或教育意义的画面和场景,内容多样、题材广泛,因此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之外,人物画还具有其他画科难以比拟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学文献价值。人物画有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仕女画等。内容囊括古代帝王、功臣、圣贤或文人的面貌,古人信奉的佛、菩萨、神仙等释道人物,以及表现宫廷唯美趣味的仕女画和戏曲中的人物故事等。有描写那些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神话传说,也有描写现实生活百态的风俗画、历史事件的场景画,这些作品有的具有浓厚的政教色彩,有的是各地风俗、人文雅趣的体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风俗人情。
人物画以其突出的记实性和叙事性,承载了诸多的社会职能。各种不同形式与题材的人物画,为早期社会的政治、宗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促生了专业画家队伍的形成。以顾恺之为代表的早期绘画大师们均以人物画见长,成熟的绘画美学理论也是在这些专业画家的创作实践中慢慢形成的。
人物画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流派众多,历史久远,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作品,《中国传世人物画集》从留传下来的众多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最具代表性、对后世艺术创作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画传世珍品汇集成册,以方便读者阅读、鉴赏和查阅。为了全面恢复传统绘画的意蕴,最大限度地还原这些传世画作的原本风貌,《中国传世人物画集》采用最利于表现中国画的宣纸印制,在编排上,以时间顺序和流派传承两个参照体系为线索,配以专业的鉴赏说明,不仅是学习者阅读的佳作,也是鉴赏者收藏的珍品。
目录
上册
人物御龙图
升天图·软侯妻墓图
上林苑驯兽图(部分)
商山四皓图(部分)
须达拿施舍子女图
女史箴图
列女图
宁懋石线画
佛传“幼儿布施”图
职贡图
北齐校书图
出行图(部分)
伎乐天
授经图
历代帝王图(部分)
步辇图
锁谏图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部分)
伏生授经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簪花仕女图
凋琴啜茗图
内人双陆图
牧马图
六尊者像(部分)
高逸图
伏羲女娲图
宫乐图
舞乐图
反弹琵琶图
引路菩萨图(部分)
佛传“降魔成道”图
观世音像
维摩诘图(部分)
执扇宫女图
男侍从图
宾客图
十六罗汉图·诺距罗
十六罗汉图·迦诺迦伐蹉
十六罗汉图·阿氏多
韩熙载夜宴图
文苑图
重屏会棋图
朝元仙仗图
纺车图
下册
五马图
维摩天女像
听琴图
宋仁宗皇后像
浴婴图
饮茶图
村医图(部分)
妆靓仕女图
豳风图
罗汉图
补衲图
博古图
骷髅幻戏图
王羲之玩鹅图
秋江渔隐图
孔子像
泼墨仙人图
太白行吟图
六祖斫竹图
五百罗汉·应身观音
观音图
十六罗汉·降龙
地藏十王图(之一、 二、三、四)
猴侍水星神图
小庭婴戏图
女孝经图
夜宴图
罗汉图
维摩演教图
东丹王出行图
文姬归汉图
回鹘王子供养像
浴马图
张果见明皇
消夏图
伯牙鼓琴图
杨竹西小像
朝元图(之一、二)
武侯高卧图
关羽擒将图
雪夜访普图
汉殿论功图
一团和气图
货郎图·春景
货郎图·夏景
货郎图·秋景
货郎图·冬景
汉钟离像
歌舞图
苏轼回翰林院图
孟蜀宫妓图
人物故事图(之一、二)
明宣宗坐像
三教图
涅槃图
徐光启像
杏园夜宴图(部分)
芭蕉美人图
授徒图
孔子圣迹图
历朝贤后故事图(之一、二)
乞儿图
月漫清游图(之一、 二、三、四)
无量寿佛图
平安春信图
婕好挡熊图
蛤蟆仙人图
宫娥梳髻图
月下吹箫图
自画像
瑶池霓裳图
酸寒尉像
济公图
王母庆寿图(部分)
焚香高僧图
……[看更多目录]
序言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作为文明载体的文字。在经历了刻画、熔铸的发展历程之后,殷商时,人们已开始了在竹木简上的书写。故而孔子在《尚书。多士》篇里不无骄傲地说:“惟殷人,有册有典。”
正是在先秦时期,学术文化逐渐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把过去千年来积累的档案文献编辑成经典,详加注疏。与他同时代的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在此时开始了自己的著述,诸多文化技术、自然科学方面的专著应运而生。这些经、传、论著组成了我国最早的图书,即最早的古籍。
中国的古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我们传承了先贤圣哲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的雕版印书始于初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延袤于元、明、清,时间跨度约为1300多年。可是就在这1300年中,典籍大量散伕,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而两宋316年间刻书出版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有1万多种。印数则当以百千万计。元代掌握全国政权仅有87年,仅是宋代历史的四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刻书也有3200多种,相当于宋代刻书总量的四分之一。然而这些典籍散佚极其严重,至清嘉庆时,著名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就曾感叹:“宋元本距今远者八百余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间乃已万不一存。”故而呼吁:“举断不可少之书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缓千百年为今日也。”
文摘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