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讽刺文学论稿(北部湾学人文丛)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综合,
品牌: 陆衡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63378975
·条形码:978756337897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北部湾学人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风生水起的大好形势为钦州学院提供了绝好的学术氛围。为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之中,学院决心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筹建北部湾大学的奋斗目标。学院领导深知“大学之大,不在于大厦也,而在于大师也”。早在2007年,学院就整合了各方力量,成功地申报了广西区重点学科建设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基地”。基地拟用四年时间,培养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提高学院的科研质量,推出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以打造北部湾人文研究的学术品牌,将其建成区内知名的研究基地,为推动北部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学术的殿堂是靠一砖一石垒成的,我们希望扎扎实实地添砖加瓦,不愿于海市中建造蜃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四十年代讽刺文学生态
第一节 生长环境:讽刺文学与战争共生
第二节 生长资源:借鉴于外,继承于内
第三节 生长概况:从一木独秀到万树成林
第二章 四十年代讽刺文学合法性的谋求
第一节 相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动机:合法性谋求的场阈建构
第二节 针锋相对与节 外生枝:合法性谋求的理论论争
第三章 四十年代讽刺文学时评性的超越
第一节 批判精神的放飞:时评性的审美超越
第二节 安全系统的启动:时评性的政治迫害超越
第四章 四十年代讽刺文学喜剧性的生成
第一节 难能可贵的天赋:创作主体的幽默个性和喜剧意识
第二节 “使所写人物低于他的语境”:喜剧性人物的塑造
第三节 使人物处在尴尬可笑的局面中:喜剧性情境(场面)的设计
第四节 使言辞一碰就响:喜剧性语言的表达
第五章 四十年代讽刺文学现代性的追求
第一节 人与兽的艰难告别:主旨上的现代性追求
第二节 瓶与酒的天才搭配:形式上的现代性追求
余论讽刺文学在当代的兴衰消长
附录
一、四十年代讽刺文学大事略
二、四十年代讽刺文学主要作品编年
三、四十年代讽刺文学理论论争文献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8年春天,一个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北部湾: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时间,这湾安卧在南海西北部的弧形臂弯里的海域,重拾起远古时代它曾作为我国最早对外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与热闹,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开放开发的新亮点而喷薄而出。
风生水起的大好形势为钦州学院提供了绝好的学术氛围。为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之中,学院决心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筹建北部湾大学的奋斗目标。学院领导深知“大学之大,不在于大厦也,而在于大师也”。早在2007年,学院就整合了各方力量,成功地申报了广西区重点学科建设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基地”。基地拟用四年时间,培养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提高学院的科研质量,推出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以打造北部湾人文研究的学术品牌,将其建成区内知名的研究基地,为推动北部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学术的殿堂是靠一砖一石垒成的,我们希望扎扎实实地添砖加瓦,不愿于海市中建造蜃楼。
文摘第一章四十年代讽刺文学生态
第一节生长环境:讽刺文学与战争共生
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文化生态环境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在1937年至1949年这12年间,由于八年抗13战争,四年解放战争的爆发,我国的政治地理版图在最复杂的时候被分割为沦陷区、国统区和根据地(后期称解放区)以及上海“孤岛”四个部分。不同区域的社会制度与政治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出了诸多不同的规定,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它的发展。但正是这个特殊的环境,给了讽刺文学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使它一跃成为四十年代文学中最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那个时代的读者和观众。诚如茅盾所言:“‘怨与怒’的文学正是乱世文学的正宗。”
一、国统区
国统区指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地区(解放战争时期改称“蒋占区”),主要是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内蒙、新疆、西藏等西南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幅员辽阔,约占国土的2/3。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以皖南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皖南事变之前,抗战初期民众所特有的热情甚至盲目乐观以及两党虽有摩擦但仍相对愉快的合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火药味极浓的讽刺文学的生产。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此举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在此前后创刊、合编的《救亡日报》、《七月》、《烽火》、《文艺阵地》、《抗战文艺》等报纸期刊,迅速掀起了文艺界的抗敌救亡高潮。就讽刺文学而言,虽然张天翼1938年4月发表的《华威先生》引发了持续两年的论争并得到了以茅盾为首的左翼作家的支持鼓励,但此时的国统区并没有形成生产大规模讽刺作品的文学土壤。以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高校而论,在这个“世乱遭飘荡”的年代,大批高校为避战火不得不西迁。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例,尽管在西迁途中历尽千辛万苦,时常遭到日机轰炸。
后记大学毕业,工作;研究生毕业,工作;然后,再读博。人们常把这种求学经历称之为“回炉”。本硕博连读的同学羡慕我能够专心学习,工作、家庭都不用发愁;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同事羡慕我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啥都没耽误。其实呢,万事都有利有弊,有喜有忧,“回炉”也如此。
读博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从华东师大跑到复旦买书,去的时候在赤峰站下轻轨,常常为了节省一块钱,不管是统招生还是委培生、自费生,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去挤没有空调的公车。回来的路上,人人都背着或提着一两袋沉甸甸的书,在金沙江站下车后,实在没力气了,就歇歇脚再走。每每想起这一切,我就不得不感慨:凡读书必清苦。但与论文写作的痛苦相比,这种清苦就不值一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了。
如今,毕业论文在我修修补补、走走停停中,终于有机会出版了。由于自己水平和时间的限制,它的缺漏和不足自然是难免的。但所谓的敝帚自珍,在此,我乐意首先把它敬献给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并表达我诚挚的感谢,但愿此书别让他们太失望。
感谢一直以来都给予我指导和鼓励的导师王铁仙教授。感谢他不仅给了我一个继续求学的机会,而且悉心指导我的写作。感谢曾对本选题提出过宝贵意见的钱谷融教授、马以鑫教授、吴俊教授、唐金海教授、周斌教授、朱文华教授。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同事、领导以及在一起奋斗过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