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智慧(古石斋书坊·大家智慧系列文丛)
分類: 图书,心理学,心理学理论,著名心理学派理论及学说,
品牌: 弗洛伊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106022716
·条形码:978710602271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古石斋书坊·大家智慧系列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弗洛伊德的智慧》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大量实例阐释了其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了解病态精神及其起源的相关知识,了解人类的性爱问题,还可以了解精神与梦的关系。当然,原著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书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并且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用词晦涩难懂,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对原著的用词和段落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改动,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弗氏的理论。
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作者简介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性学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心理学理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因为它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病治疗方法的理论。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编辑推荐弗洛伊德改变你一生的心态。
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和潜意识
自我和本我
两类本能
本能与力比多
自我的依赖关系
自我与群体心理
第二章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方法
焦虑
压抑
感情转移
心理人格
第三章 性爱密码
人类的性生活
关于儿童的性探究
性兴奋问题
男女的分化
男人的对象选择
处女的禁忌
自恋的产生
性道德和现代人的不安
第四章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方法
梦是愿望的实现
梦的改装
解析带有忧伤色彩的梦
解析令人焦虑的梦
梦的材料与来源
几种典型的梦
……[看更多目录]
序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的摩拉维亚。他4岁时全家迁至维也纳定居。在中学时代,他显示出非凡的智慧。17岁时,弗洛伊德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从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约瑟夫·布吕伊尔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研究工作。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布吕伊尔的支持下,合作开办了私人诊所,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生养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的女儿A·弗洛伊德继承了他的事业,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二战期间,由于德国纳粹党的迫害,弗洛伊德于1938年迁居至英国的伦敦,并于次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的一系列著作:《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性学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心理学理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因为它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病治疗方法的理论。读弗洛伊德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文摘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统治着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和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的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留在意识附近,可以较快、较易地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和前意识以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
将心理生活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的,这是精神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前提,而且只有如此划分,才能使精神分析了解在心理生活中那些既重要又普遍的病理过程,并在科学的框架中为其寻找到一席之地。换言之,精神分析不能承认意识是心理生活的本质的看法,但不否认意识是心理生活的一种属性,在心理生活中,意识可以与其他属性共存,也可以不复存在。
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承认潜意识的存在。因为,对于大多数已经受过哲学教育的人来说,任何还不是有意识的心理的观念是那样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在他们看来那似乎是极其荒谬的,简直可以用逻辑一驳即倒。对于潜意识的不承认,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研究过催眠和梦的有关现象——这种现象和病理现象大不相同——才得出这一结论的。事实上,对于催眠和梦的问题,他们的意识心理学是无法解决的。
首先,“意识”一词是一个纯描述性的术语,它是建立在最直接、最具确定性的知觉基础之上的。其次,经验表明,一种心理元素(例如,一个观念)一般说来不是永远有意识的。相反,意识状态的特点是瞬息万变的,一个现存的意识的观念片刻之后或许就不再是有意识的了,虽然在某些很容易出现的条件下还可以再成为有意识的。那么,这个观念在中间阶段究竟是什么呢?对此,我们一无所知。但我们可以说它是潜伏的,也就是说,它能随时成为有意识的。或者假设我们说,它是潜意识的,那我们就是对它进行了同样正确的描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潜意识”一词是与“潜伏的和能成为有意识的”相一致的。
除此之外,我们已经沿着另一途径,通过考察心理动力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经验,发现了“潜意识”这一概念。我们已经发现,就是说,我们被迫假定,存在着一些强大的心理过程或观念一一种数量化或实用的因素第一次在这里得到讨论——它可以在心理活动中产生日常观念所能产生的一切结果(包括也可以像观念那样成为有意识的结果),虽然它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