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诗性: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传统文化,
品牌: 杜素娟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61764428
·条形码:978756176442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孤独的诗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谁比沈从文对本民族的文化拥有更多的信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少的试图通过激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来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家。没有谁比沈从文更集中、更专注地在作品中营造本民族的道德美、人性美和自然美。没有谁比沈从文更坚定地遵循中国文人最传统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式,中国传统文人的“达”与“弱”在他身上有着最典型的体现,当然,作为小说家也没有谁比沈从文更忠诚地使用、更新和发展着中国本土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中国最传统的艺术技巧和表达智慧融进小说。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最精美的中国诗画的艺术精华,展现着最典型的中国韵味与情致。
作者简介杜素娟,女,1969年出生于山东。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沈从文与(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烟雨愁人:琼瑶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另有多篇论文见诸《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小说评论》等刊物。
目录
引言
上编 淡泊与焦虑:论沈从文的精神个性
第一章 传统精神的承接与吸收
第一节 自由的承接方式
第二节 儒道人格风范的传奇阐释
第三节 传统文人才隋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章 时代精神的个性演绎
第一节 并不超然的时代焦虑者
第二节 时代关怀的文化立场
第三节 对“五四”文化重建思路的再思考
第四节 本土认同的文化重建设想
第三章 立场·孤独·生命
第一节 “乡下人”的意味
第二节 与新月派、京派的异同
第三节 与乡土文学派的比较
中编 感性与诗性:论沈从文的艺术个性
第四章 在传统与現代之间:诗性思维
第一节 独特的空间意识
第二节 独特的时间意识
第五章 在“常”与“变”之间:诗性叙事
第一节 叙事之“常”
第二节 叙事之“变”
第六章 在有言与无言之间:诗性语言
第一节 空白传意
第二节 意象传意
第三节 意境传意
第四节 象征、歌谣及其他
下编 务实与务虚: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发展与变化
第七章 感觉的碎片
第一节 都市感觉:孤独、荒诞和空虚
第二节 乡村感觉:亲情、诗意和童趣
第八章 文化的理想
第一节 都市象征:文化的弊病
第二节 乡村象征:文化的理想
第九章 哲学的困惑
第一节 现代·传统·乡村
第二节 苦闷·彷徨·独语
……[看更多目录]
文摘他认为郭沫若的欠缺在于对社会的认识十分浮浅:
“那故意反抗,那用生活压迫作为反抗基础而起的向上性与破坏性,使我们总不会忘记这是‘一个天真的呼喊’。即或也有‘血’,也有‘泪’,也有自承的‘我是××主义者’,还是天真。因为他那时,对社会所认识,是并不能使他向那伟大一个方向迈步的。创造社的基调是稿件压迫和生活压迫,所以所谓意识这东西,在当时,几个人深切感到的,并不出本身冤屈之外。若是冤屈,那倒好办,稿件有了出路,各人有了吃饭的地方,天才熄灭了。看看创造社另外几个人,我们可以明白这估计不为过分。”
不难看出,对于郭沫若的文中所表现的“火”、“热”、“力”,沈从文都是赞许的,甚至是有共鸣的。其实这都是和传统的“节制”的美学范畴有出入的,在其中,沈从文是对其作了一种时代处理的。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精神的“向上性”和“破坏性”,这一“伟大一个方向”的理解,也就是这种力应该来自比“本身冤屈”更为宽阔的基础,来自更为深厚的“血”与“泪”的人生苦难的体会。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并不反对文学对这种情绪的表现,他所强调的只是,“怎样”去表现,又“怎样”不流于空洞的“叫喊”。无疑他在这方面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自信。
以上这些地方都体现出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与新月派和京派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当然,沈从文与新月派和京派主要文人的区別,除了文化思想的区別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人生经历与生存体验的不同。
这种不同,使沈从文与这些文人还有一些地方是无法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