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说“不”(明心书坊)

分類: 图书,教育,家庭教育,
品牌: 戴维·沃尔什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1765363/9787561765364
·条形码:978756176536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明心书坊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如何对孩子说“不”》主要讲述了“不”,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回答,而且是一种教养策略。当你需要的时候,通过说“不”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发展出诸如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延迟满足的能力和其他许多对成功至关重要的个性品质。虽然说“不”的重要性是明显的,但很多家长却难以启齿——哪怕是在他们知道自己应该说“不”的时候——因为其他的家长和周遭的文化是放任型的。
帮孩子控制他们的强烈需要、愿望和欲望,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和引导孩子的一部分,否则他们就会被自己失控的情绪左右。孩子们需要得到处理问题的技巧和观念,这种观念只有通过恰当拒绝才能培养起来。
作者简介戴维·沃尔什,博士,是美国当代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家,家庭教养方面极具影响的权威。他是美国各大电视网,如CBS、NBC、PBS等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电视嘉宾,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杂志》、《华盛顿邮报》、《读者文摘》等权威媒体上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专栏。他的著述因为其深厚的心理学背景与极具亲和力的表达方式而受到世界各地的读者欢迎。他是畅销书《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做?——为你和你的孩子解读青少年大脑》的作者。
编辑推荐《如何对孩子说“不”》讲述了“不”对孩子的人生具有深远的意义,“不”是通向“是”的道路。
一时的溺爱会造成永久的伤害,我们需要对孩子“不”来帮助其塑造完美的个性。
说“不”不仅仅是用严厉的爱或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美其名曰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实际上,用错误的方式说“不”或在错误的情境下说“不”,就跟没说一样糟糕。重要的是要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说“不”。
“不”对孩子的人生具有深远的意义,“不”是通向“是”的道路。本书用生动的事例向你阐述如何对孩子说“不”,帮助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孩子们需要听到“不”
第二章 在“是”的文化中说“不”
第三章 “不”和大脑
第四章 自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第五章 教养风格
第六章 宝宝的第一年——连接的时机
第七章 学步儿和学龄前儿童:限制和后果
第八章 童年中期:抓住时机教孩子学好
第九章 青少年期:宽松但不放任
第十章 不同的网络化:特殊需要的孩子与“不”
第十一章 关于“不”的实践问题
第十二章 不能总是满足孩子的索要
第十三章 培养明智对待媒体的孩子
第十四章 “不”不是目的,“不”是通向“是”的道路
注释
建议阅读
感谢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为什么孩子们需要听到“不”
不久前,我在塔吉特连锁百货购物排队时,前面站着一个男人和他的小儿子,我估计有3岁左右吧。本来一切都很正常,直到那个男孩的视线转向左边,锁定在一排棒棒糖上。
“爸爸,我能要一个吗?”他问道,同时抓起一根来,举到父亲面前。
“不,现在可不行。我们一到家就要吃饭啦。”父亲答道,一丝忧虑闪过他的脸,不一会我就发现其中原因了。
一听到“不”,那个3岁男孩开始了一种重复多遍的路线,他边恳求边呜咽。父亲开始还保持了几分钟强硬的态度,但当小“勒索者”拿出了杀手锏时,他的决心就支离破碎了。那是一声歇斯底里的哭喊:“我要一个嘛!”声音之大足以传遍方圆50英尺。
父亲迟疑了大约一秒钟就妥协了:“噢,好吧。你挑一个,现在不准哭了。”
男孩挑衅地拿了两根棒棒糖,抬头审视父亲的反应。父亲提醒道:“我说的可是一根!”话音刚落,男孩的哭喊又来了。没办法,父亲只好对他耳语:“好好好,但可不能再拿了啊!”男孩意识到这是一场比赛,又抓起第三根糖。眼看父亲要把糖夺走,他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尖叫,开始一场星际拔河战。
战斗很快结束,小孩子显然是这场战斗的赢家:他拿着三根棒棒糖得意洋洋地离开,而战败的父亲一路嘟嘟哝哝。男孩不仅赢了一场糖果争夺战,还学会了永久的一课:“不”并不代表行不通,而是意味着摩擦升级。
我想每位家长对这种“战斗”都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安慰自己,不过是根棒棒糖嘛,或者不值得为这种事情翻脸。不幸的是,随着岁月的增长,这笔赌注越来越大。最近我和一对夫妇谈话,他们已经答应16岁的女儿和一帮朋友到墨西哥度春假。他们是参加了我的一个专题报告后来找我的,那个专题以我的上一本书《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做》为基础,讲的是青少年的心理。
母亲先开口说:“听您今晚所言,我们真的很担心,不知道女儿度春假中会发生什么事。您说我们是不是犯了个错误?”
“那今晚之前你们对于那个决定感到舒服吗?”我反问她。
“还真不舒服,”她回答道,“我们从来不觉得那是什么好主意。但现在我们真的很担心。”
“那你们当初为什么又同意了呢?”我问道。
他俩艰难地交换了一下眼神,父亲说:“我们开始没同意,但我女儿不断逼迫。当我们发现她所有的朋友都要去度假时我们就妥协了,条件是她得每天给家里打电话确保安全。同时我们也叮嘱了有关酗酒、吸毒和性方面的法规。”
“这么说,你们今晚来我这儿之前,就对那个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