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通史(7):清代卷(下)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出版,中国出版事业,
品牌: 汪家熔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页码:40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6817896/9787506817899
·条形码:978750681789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出版通史(7):清代卷(下)》讲述了:70年的晚清占了9卷本《中国出版通史》的1卷,转型的70年事情既多又重要。我们以近2000年时间花大力气修筑长城,城墙只能防止入侵,充分说明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到明末,进入近世,世界开始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这个大国由文化相对后进,又事事恪守祖训的民族统治,于是,失掉了与世界共进的可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个永恒的真理。我们在北面筑了长城,外侮却是从东南沿海侵入,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人的鱼肉!
我国虽热爱和平,但为了维护和平与自由,从不吝啬自己的生命。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甲午战争唤醒了读书人,运用手中笔,前赴后继在民族自救中尽力。于是,与读书人紧相连的出版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著书立说不再为三不朽,而是为民族的前途,一批原可以成为四民之首的读书人,自愿去做出版,成为四民之末的出版商,去传播与国家命运攸关的新文化,直到今天。对此,沈雁冰称之为新出版。
作者简介汪家熔,商务印书馆副研究员。
编辑推荐《中国出版通史(6):清代卷(下)》讲述了:与读书人紧相连的出版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著书立说不再为三不朽,而是为民族的前途,一批原可以成为四民之首的读书人,自愿去做出版,成为四民之末的出版商,去传播与国家命运攸关的新文化,直到今天。对此,沈雁冰称之为新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经世之学的视角转换
第一节 内外交困的中国近代前夜
第二节 正眼看世界者
第三节 昏睡年后
第四节 出国笔记
第二章 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与出版
第一节 鸦片战争导致的民变
第二节 有理论的农民造反
第三节 金田起义后的早期出版物
第四节 《天朝田亩制度》
第五节 基督教文献
第六节 文化读物
第七节 官刻及其制度
第八节 《资政新篇》
第九节 太平天国后期出版物
第十节 太平天国文献的保藏
第三章 同光间地方官刻
第一节 同文馆译书
第二节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物
第三节 地方官书局
第四章 佛学和通俗伦理书
第一节 佛学书籍的出版
第二节 通俗伦理书
第五章 近代印刷技术和纸
第一节 近代印刷技术的进入
第二节 铅活字技术的进入
第三节 平版技术的传入和使用
第四节 图版
第五节 装帧形式变化
第六节 纸张
第六章 在华教会和外国人的出版活动
第一节 禁教时代英国传教士的出版活动
第二节 《江宁条约》后传教士的出版活动
第三节 外国人的常识书籍出版活动
第四节 广学会政治书刊的影响
第七章 新出版的开始
第一节 出版关注现实
第二节 新式出版机构的诞生
第三节 新一轮翻译的开始
第四节 利润是出版的双刃剑
第八章 教科书的进展
第一节 对教育的艰苦认识
第二节 对教科书的认识
第三节 非学制教育读本
第四节 壬寅学制后新式基础教育的课本
第五节 癸卯学制后新式基础教育的课本
第六节 废除科举后的学校课本
第七节 结合国情的借鉴
第八节 三套有影响的课本
第九章 民主革命和宪政出版物
第一节 除革命别无出路
第二节 民主思想的引入和传播
第三节 辛亥革命第一书——《革命军》
第四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
第五节 清廷的立宪骗局
第六节 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出版物
第七节 国粹派的出版活动
第十章 新形态出版物
第一节 名词术语的厘定
第二节 农学书
第三节 科学刊物
第四节 教育学书刊
第五节 新型工具书
第六节 儿童读物
第十一章 小说与文学期刊
第一节 依然故我的年前
第二节 “三琐记”:最早的文学期刊
第三节 甲午后小说开始改变
第四节 小说的改革
第五节 小说理论的兴起
第六节 清末小说知多少
第十二章 传统出版物的式微
第一节 日薄西山的宫廷出版
第二节 书院刻书
第三节 私家刻书一般
第十三章 新出版的发行
第一节 依靠水运的图书发行
第二节 新旧分界的发行死结
第三节 卖书只有小书店
第四节 在外地开分店获得发展
第五节 学者开书店
第十四章 拳拳于民族解放的出版人
第一节 不该被遗忘者——卢靖
第二节 服务总编辑的总经理
第三节 “润滑剂”高梦旦
附录一 近代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叶圣陶在《翻译本(倪焕之)序》中说:“外国读者如果大略知道我国的现代史实,一定会了解就在我有生以来的60多年问我国变革之大,之快,是史无前例的。”“叙述这个变革,表现这个变革,是我国的历史家和文学家非担当不可的任务。这是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目的不但在认识以往,而且在启发未来。”叶圣陶诞生于1894年,此后的60多年,我国的变革世人都清楚,而在这60多年中,出版担当了帮助先进分子启发未来的任务。
第一章 经世之学的视角转换
第一节 内外交困的中国近代前夜
晚清,中国处在一种十分窘迫的境地。
1840年是道光二十年,离所谓康乾盛世才45年,中国已经没落了。真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当时西方已经达到了“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使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而我们当时还是个与千年前景象一样的男耕女织、皇帝专制的小农经济社会。
后记70年的晚清占了9卷本《中国出版通史》的1卷,转型的70年事情既多又重要。
我们以近2000年时间花大力气修筑长城,城墙只能防止入侵,充分说明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到明末,进入近世,世界开始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这个大国由文化相对后进,又事事恪守祖训的民族统治,于是,失掉了与世界共进的可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个永恒的真理。我们在北面筑了长城,外侮却是从东南沿海侵入,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人的鱼肉!
我国虽热爱和平,但为了维护和平与自由,从不吝啬自己的生命。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甲午战争唤醒了读书人,运用手中笔。前赴后继在民族自救中尽力。于是,与读书人紧相连的出版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著书立说不再为三不朽,而是为民族的前途,一批原可以成为四民之首的读书人,自愿去做出版,成为四民之末的出版商,去传播与国家命运攸关的新文化,直到今天。对此,沈雁冰称之为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