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

分類: 图书,法律,民法,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
品牌: 吴汉东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1151608/9787301151600
·条形码:978730115160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分为特稿、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大事纪要、话题聚焦五大板块。《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以实证为基点,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以大事要事、焦点热点为重心,以为涉及知识产权的各行业提供参考资料和提升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为依归,汇集了知识产权名家之精品,全面总结了2007-2008年国内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科学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编辑推荐《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稿由著名知识产权法专家吴汉东教授担任主编,有官方支持背景,与国务院每年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白皮书》配合,以民间话语的形式对我国知识产权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作出综合回顾和评析,不限于知识产权法,也不限于法学研究者,包括年度报告、大事纪要、话题聚焦和论文精要和著作存档等几个部分。计划每年一卷,做成国内外研究中国知识产权的权威资料库。
目录
特稿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关于我国当前版权工作的几个重要问题
奠定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
国际规则与制度创新
研究报告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07-2008)
一、发展概况
二、总体态势与成就
三、存在问题与分析
四、未来发展与展望
五、结语
专题研究报告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30年的9个问题
一、“逼我所用”还是“为我所用”:知识产权的立法背景
二、“消极接受”还是“合作博弈”:知识产权的国际对策
三、“私人产权”还是“政策工具”: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
四、“超高”保护还是“过低”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
五、“分散管理”还是“集中统一”: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
六、“因循传统”还是“适时通变”:知识产权的司法体制
七、“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知识产权的运用效果
八、“认同缺乏”还是“精神内化”:知识产权的文化基础
九、“单行立法”还是“专门法典”:知识产权的立法体例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与意义
一、前言
二、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
三、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意义
四、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过程
五、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内容
大事纪要
国内大事回顾
一、2006年下半年知识产权大事回顾
二、2007年知识产权大事回顾
三、2008年上半年知识产权大事回顾
典型案例简介
一、2006年下半年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二、2007年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三、2008年上半年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环球暸望
一、国际要闻概览
二、知识产权公约的发展
三、各国及地区国内立法改革
话题聚.焦
(一)知识产权文化
知识产权文化与创新意识
政府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知识产权中国化的问题
论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与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法律本土化中的文化功能
(二)《商标法》的修改与完善
重塑我国《商标法》的立法宗旨
《商标法》第三次修改漫谈
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看商标与在先权利的冲突
我国商标确权效率亟须提高
(三)《著作权法》的修改与完善
关于完善著作权登记立法的建议
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反思与建议
著作权法权利限制条款的修订路向与建议
电影作品著作权归属规则的修改
不产生著作权抑或禁止出版、传播?——反思《著作权法》第4条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
关于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的几点建议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的结合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化之弊
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应慎行!
(五)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
论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之“开放授权
上下通达:标准制定与专利池管理的结构性矛盾与调和合理无歧视许可要求的客观衡量标准
ICT技术标准中专利权禁令保护的限制
标准制定机构专利披露政策的强制性问题探讨
(六)知识产权审判实践专题
2007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综述
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审判一体化的有益探索
2007年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综述
广东法院对若干知识产权司法实务问题的思考
(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TRIPS改革
“TRIPS-plus”协定的特征与影响
“和谐世界”理念下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重构问题研究的思考
后TRIPS时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新特征及其启示
(八)信息与产权
个人信息与知识产权——个人信息数据库上的权利与限制
知识产权扩展为信息产权的意义与制度理念
信息财产权之异见
……[看更多目录]
文摘但是,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与变革,需要相应的法律文化改造与重构,即以新的法律认知取向、法律情感取向、法律评价取向,作为现代法制的文化底蕴。①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意味着外来文化的转化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改造。“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作为法律移植及本土化基本理念,其既有“以人为本、私权神圣”的西方文明的先进思想,也包含有“利益均衡、和谐共赢”的本土传统的合理内核。从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外来的法律赖以依存的精神基础,未能随之移植而本土化;同时,本土的文化精神也未能加以改造而现代化,这些即是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中的文化缺失。
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与养成,是知识产权法治秩序构建的重要内容。从世界范围看,为寻求法律广泛认同,推动各国制度实践,国际社会提出了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构想。2003年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04-2005年计划与预算草案》中提出,要把创建知识产权文化作为WIPO工作的一项重点计划。总干事在《WIPO计划活动中的中期计划——WIPO构想与战略方向》中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到2009年间,创建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和鼓励每个国家发展一种适合其需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各有侧重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适宜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对知识产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强有力手段的认识。②就中国而言,为了培育和发展现代知识产权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发文强调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并将2007年定为“知识产权文化年”。2008年6月中国政府公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列为知识产权战略的五大重点之一。
现代知识产权文化构建,需要一般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从而形成法律文化再造的运动能量和运动方向。③上述社会条件,既有内在动力,也有外生变量。首先,是知识经济市场的原动力。基于市场经济的内生力量,必然产生与知识产品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文化;其次,是政策制度环境的保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