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文明史(第1卷)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丹尼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页码:444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500108230
·条形码:9787500108238
·包装版本:2002-0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亚文明史》第一卷追溯了这一广大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大约公元前700年伟大的阿黑门尼德帝国奠定建国基础之时的人类历史。人类最早的历史因发现石器时代的工具而得到证实,北京人的部分背景便是石器;而如今从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到印度河流域的发掘则充分体现了食物生产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青铜时代的伟大文明表明了从印度河到阿姆河最早的城市化进程,证明不同区域之间曾广泛开展贸易。同样重要的是游牧部落的故事,诸如雅利安人的故事,对雅利安人的历史,第一次根据所获得的考古资料从正确的角度进行了观察。
多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试。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通过此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一卷追溯了这一广大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大约公元前700年伟大的阿黑门尼德帝国奠定建国基础之时的人类历史。人类最早的历史因发现石器时代的工具而得到证实,北京人的部分背景便是石器;而如今从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到印度河流域的发掘则充分体现了食物生产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青铜时代的伟大文明表明了从印度河到阿姆河最早的城市化进程,证明不同区域之间曾广泛开展贸易。同样重要的是游牧部落的故事,诸如雅利安人的故事,对雅利安人的历史,第一次根据所获得的考古资料从正确的角度进行了观察。本卷提出新的证据,力除重复的概念,运用熟练技巧,展现了中亚文明的曙光。
媒体推荐序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费德里科·马约尔
教科文组织在其《组织法》中宣布的目标之一,便是“发展及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手段,并借此种手段之运用促成相互了解,达到对彼此之生活有一更真实、更全面认识之目的。”1968年出版的《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是教科文组织早期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大力宣扬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历史的特殊贡献,加强他们对集体命运的意识。这部世界性的历史巨著目前正在进行重大修改,而紧接其后则是一系列区域性出版项目,其中包括《非洲通史》以及尚处
于计划阶段的关于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和论述伊斯兰文化方面的史学著作。目前推出的《中亚文明史》也是这一扩大的出版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科文组织将中亚列为这套区域性史学著作的第二部,是恰当的。因为,中亚地区与非洲一样,其文化遗产往往不能成为史学界关注的主要焦点。但是自远古时代起,该地区就是欧亚大陆人口流动的发生地。尤其是古代和中世纪世界,其历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里海到蒙古高原这片广大地区延续不断源自草原、沙漠、绿洲和山区的各族人民。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提到的基密里安人,希罗多德描述的斯基泰人,因其不断进犯而迫使中国皇帝修筑长城的匈奴,公元六世纪将其帝国扩大到拜占廷边界的突厥人,古代中国声名远扬的契丹人,一直到十三世纪突然出现在世界历史中的成吉思汗统治的蒙古人,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共同为欧亚两大文明界定了范围,考验了其勇气和耐力。
仅仅用游牧民族的文化来认定中亚各族人民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就忽略了中亚地区内部游牧与定居之间,畜牧者与务农者之间复杂的共生现象。而最主要的是忽略了中亚地区一些大城市的出现,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它们都建于中世纪晚期,后成为智力探索和艺术创造的杰出中心。哲学家兼科学家阿维森纳(布哈拉人)的重要著作以及帖木儿王朝那些永不过时的建筑艺术精品,集中体现了中亚地区草原和沙漠上中世纪文化的繁荣昌盛。
中亚文明当然不是从虚无中发展而成。伊斯兰的影响无处不在,且根深蒂固。欧亚大陆周边的伟大文明也对这片土地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大约1500年的时间内,这片贫瘠的内陆之海——远离地球上真正的海洋——一直是沟通中国、印度、伊朗和欧洲的商路(主要是丝绸)和思想之路的关键地区。伊朗的文明中心虽然地处西南亚,但它的影响特别强,以致于有时竟难以明确界定伊朗本土文明与中亚边远地区的文明。
中亚地区民族的多样性也因此而受到多重的外来影响。千百年来,该地区不断涌入外来的艺术和思想,撞击着中亚固有的模式并逐渐与之融合。移民和经常发生的军事入侵的冲击,使一些民族和文化或融合,或取替,致使这片广大地区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世世代代人口流动的收缩和扩张更增加了界定这一地区的困难,因为仅靠其地表无法得出明确界限。因此当教科文组织第十九届大会决定出版《中亚文明史》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界定该地区的范围。后来在1978年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商定,对中亚的研究应针对有关阿富汗、伊朗东北部地区、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蒙古和前苏联的几个中亚共和国的文明。本部历史所用“中亚”这一名称即指这一地区,与可明确辨别的文化和历史现实相符。
教科文组织号召专家,尤其是中亚地区当地学者参与这项工作,并得到广泛而慷慨的响应。学术界认为这一项目是拉开长期遮蔽中亚的帷幕的极好机会。然而,这项任务工程之浩大是谁也不会怀疑的。
1980年成立了一个特设国际科学委员会,对这项工作进行计划和筹备,并商定出版六卷本中亚史,从远古时代一直写到今天。该委员会最初的工作是决定眼前这幅宽阔的画布上哪一部分应最为突出。通过适当的过程,已作出公平的安排,并选出了主编和作者队伍。
目前,《中亚文明史》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研究和考古方面所用的各种资源都是最好的,以求工作精益求精;在该地区各大中心查阅的编年史数不胜数。我衷心祝愿本书第三卷和以后各卷对世界的读者有所教益,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满足。
我还要感谢国际科学委员会的主席、报告员和各位委员,以及主编、作者和各组专家,他们通力合作,详细叙述了中亚地区那极其重要而又激动人心的历史,使人们对该地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确信这部史学著作必将证明是对研究各国文化并使之互相欣赏的一项显著的贡献,而这些文化则是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
编辑推荐《中亚文明史》第一卷追溯了这一广大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大约公元前700年伟大的阿黑门尼德帝国奠定建国基础之时的人类历史。人类最早的历史因发现石器时代的工具而得到证实,北京人的部分背景便是石器;而如今从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到印度河流域的发掘则充分体现了食物生产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青铜时代的伟大文明表明了从印度河到阿姆河最早的城市化进程,证明不同区域之间曾广泛开展贸易。同样重要的是游牧部落的故事,诸如雅利安人的故事,对雅利安人的历史,第一次根据所获得的考古资料从正确的角度进行了观察。
目录
出版计划说明
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S.阿西莫夫
编写《中亚文明史》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名单
供稿者名单
导言 A.H.丹尼V.M.马松
第一章自然环境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他们强调了该地区莫斯特期或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的驳杂性和地方特征。这和见于巴基斯坦及北印度的驳杂性种类相同,但是鉴于其地形及自然环境的其他方面之巨大差异,这种现象或许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迄于1979年,已有五个莫斯特岩洞遗址和13个大的地面遗存集中处被记录在案,此外尚有54个较小的发掘点。他们将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成四种,并根据其类型和技术而列出可能存在的第五种,分述如下:
1.勒瓦娄哇型:具有一个或多个打制台面的石核;三角形和近似矩形的石叶与叶状薄片;大部分为简单的修整过边缘的石块,正式的工具类型则很少。
2.勒瓦娄哇一莫斯特型:类似于第一类,但是具有更多的台面状和圆盘状的石核;大部分为修整边刃的石叶。
3.典型的莫斯特型,即山区莫斯特型:这与前面两类有重大区别,即有好几种可明确辨认的工具类型,某些石器(诸如刮削器,以及较小部分的尖状器)类似于具有特色的西欧制品。
4.索恩传统的莫斯特型:也包括刮削器和传统的莫斯特型尖状器,但是用细砾制作的石斧和砍斫工具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
5.可能存在的第五个品种,乃是出土于库尔布拉克一个遗址中的细齿状的莫斯特型石器。由于至今尚未能追溯到苏联中亚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之间的进化联系,因此如何从类型品种方面探索其年代,仍不得而知。然而,存在着某种地区性的分布模式,却可确定。勒瓦娄哇一莫斯特型两种见于苏联中亚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及天山山脉的山麓地带。山区莫斯特型则见于更南的希萨尔山与其他山脉的谷地和悬岩上,引人注目者是特锡克塔什岩洞和奥格泽基奇克(Ogzi—Kichik)岩洞,在前一岩洞中有个尼安德特墓葬。索恩传统的莫斯特型只见于塔吉克斯坦南部的瓦克什河沿岸。
苏联中亚许多莫斯特遗址出土的制品都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特征,鉴于这点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有人便认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时间应该往前推移,甚至可能上溯到更新世末期。笔者也倾向于同意这一观点,也将索恩传统的莫斯特型文化看作是适应性地利用现成原料(即河中的细砾与中砾),犹如旁遮普省波托瓦尔地区的情况似乎显示的那样。因此可以认为,索恩传统的莫斯特型石器与相邻山区的山区莫斯特型文化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两组石器都体现了正规的制品类型,而这种类型在更北的勒瓦娄哇型和勒瓦娄哇一莫斯特型两组石器中,却未作任何有意义的表达。有鉴于此,这两组石器似乎可能各为某个单一复合体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