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年轻妈妈(修订本)

分類: 图书,教育,家庭教育,
品牌: 卢勤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02031907
·条形码:9787802031906
·包装版本:2005-08-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写给年轻妈妈》(修订本)闻名全国的“知心姐姐”首部家教力作,写给年轻妈妈的知心话。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爱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和不幸。《写给年轻妈妈》(修订本)将伴着年轻妈妈不断成长,更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
作者简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少年儿童教育工作,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并创办了《知心姐姐》杂志,任杂志编委会主任。在数千场与孩子和家长交心的讲演和报告中,在与无数个孩子的信件往来、电话交谈中,她以诚相待,用心交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和千千万万个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成为了知心朋友,也更多地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她撰写的《写给年轻妈妈》和《写给世纪父母》强烈震撼了亿万父母的心灵,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两本书分别荣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卢勤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荣获“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和中国新闻最高奖——“韬奋新闻奖”。
媒体推荐书评
书中所谈到的问题,正是当前社会和千千万万家长所关注的热门话题,
也是许许多多青年父母苦无对策的难点问题。作者为年轻妈妈敞开心扉,指
点迷津,是为父母者(不仅是妈妈)的良师益友。
——菅名幼教专家陈帼眉
我是一个刚做孩子妈妈的人,不知该如何去教育孩子。现在的独生子女
不好教育……看了这本书我真的很感动,我有了教育好自己孩子的信心和决
心。
——摘自新疆石河子一位妈妈的信
这本书对我妈妈的影响太深刻了。每当她边看边哭的时候,我就知道,
妈妈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摘自陕西宝鸡一位中学生的信
编辑推荐《写给年轻妈妈》(修订本)中所谈到的问题,正是当前社会和千千万万家长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许许多多青年父母苦无对策的难点问题。作者为年轻妈妈敞开心扉,指点迷津,是为父母者(不仅是妈妈)的良师益友。
——菅名幼教专家陈帼眉
目录
再版前言/1
和年轻妈妈说的知心话(代序)/徐惟诚/1
引言 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1
第一章 认识我们自己/1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2
走出心理误区——可怕的补偿心理/7
……[看更多目录]
序言和年轻妈妈说的知心话 徐惟诚 凡见到有关家庭教育的读物出版,有关家庭教育的实际措施推出,我都很高兴。因为这在当今的中国实在太重要了。
大家都知道,人的素质实际上将决定我们民族的命运。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的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最密切的关系。
家庭教育,这是整个民族的事业,是千家万户的事业,同时又是一家一户的事业。每一位做父亲、母亲的,都只能分散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愿,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他们的子女。他们不可能“学养子而后嫁”。面对一个新的生命,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难免要手忙脚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外交往的扩大,又把一大堆新问题放在每个家庭面前。家长的心态,子女所受到的社会影响,都不是人们始料所及的。随着人们对子女期望值的上升,投入的增加,事与愿违的情况好像也更多了。这是家长们的苦恼。他们有理由要求得到更多的帮助。
使人高兴的是,家庭教育问题正在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许多深入研究的成果,许多有指导意义的读物,许多有效的活动,都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卢勤同志《写给年轻妈妈》这本书的出版,想必更能引起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
卢勤同志的这本书,实际上是若干次面向家长的报告、谈话、咨询的内容集中整理而成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她又是一位少先队工作者,是《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和少年朋友有着密切的交往,倾听过他们的许多“悄悄话”,深知他们的欢乐与苦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又能从不同的孩子成长的经历中反复比较,得出若干切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并且提出了“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三句话,这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是极其可贵的。她又能理解年轻妈妈的心情,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她们点明孩子成长中的“秘密”。她对年轻妈妈们说的是知心话。这时,她就不仅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也是年轻妈妈们的知心姐姐了。
贯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孩子是人,是独立的人,他要自己长大,也只能自己长大,并且将投入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事业。大人们应当爱孩子,鼓励他们,支持他们,保护他们,引导他们,但决不能代替他们,实际上也代替不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大人都不一样,强要用大人的想法套到孩子的头上去,代他们下决心,逼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去做,难免格格不入。
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不等于溺爱,而是对孩子的信任,应该细心地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加以扶持、发扬,并且克服那些消极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不一定同大人头脑里的框框完全一致,或者因其幼稚、细小而被大人所忽视,从而受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挫伤。
人们往往把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教训。其实,教育并不只是讲道理,设规范,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耳提面命。家庭教育尤其是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家庭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所有这一切,每日每时都在塑造着家庭最幼小成员的心灵。老舍曾说过,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所以,我们研究家庭教育,不仅要研究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更要注意为人父母者的为人。卢勤同志这本书中有许多地方实际上涉及到这个领域,这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太大了。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又处在迅速的社会变动之中,新问题自然层出不穷。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来关注、研究,拿出更多的成果来,促使中国的家庭教育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这是千万家长的希望,也是民族的希望。
(作者为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
文摘书摘
让孩子全面地了解父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说,父母回到家,还要
拼命地工作,而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些什么,为谁辛劳为谁忙。
我去海南采访时了解到,有一所矿山子弟小学,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爱
父母的教育。他们每年搞一次“我替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的活动,孩子们穿
着爸爸妈妈的工作服干一天活,个个累得腰酸腿疼。孩子们理解了为什么白
天吵爸爸觉,爸爸会发火,因为矿井下稍一打盹就容易出事故;孩子们理解
了当矿工的爸爸为什么脾气有时暴躁,因为在矿井下的劳动的确很辛苦。
于是,孩子们变得懂事了。他们成立了“安全小卫士队”,当起“黑猫
警长”:哪家的职工上夜班,他们就在哪家门前竖起一块“不许在此喧哗,
叔叔正在休息”的牌子。爸爸妈妈还没下班,孩子们已经准备好洗脸水,做
好饭菜,等待父母回来。如果父母没有在孩子心目中留下辛勤工作的形象,
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单纯的消费者,而不是一个劳动者,因为他不懂得什
么叫劳动。
我们的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会真心爱父母,关心父母。
这点,我有切身的感受。
我和丈夫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孩子知道我们一天到晚忙工作
,所以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里的事帮着干。
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我曾带他参加过一次“寒假儿童大世界”活动。
那天我的任务是做“知心姐姐咨询”。
我儿子是个小胖子,很爱吃,他愿意和我去,主要是想让我中午带他“
撮”一顿。没料想活动结束时,已经到下午1点半了。附近的饭店关了门,
我俩只好买了几个面包充饥。
过了几天,我无意中看到儿子写的一篇作文:“星期天,我和‘知心姐
姐’去文化宫工作……一直忙到中午还没干完,结果什么好吃的都没吃上…
…我告诉你们,你以后如果跟着‘知心姐姐’出来,一定要自己带饭。你问
我‘知心姐姐’是谁呀,她就是我妈……”
班主任老师在作文后面用红笔写了评语:“你有这样敬业的母亲,我为
你感到骄傲!”
我看后,真的很感动。
虽然我和儿子之间并没有交流什么感受,但我发现,打那以后,他对我
的工作更加理解,对我格外关心。
我下班回来晚了,他帮我热饭;我生病了,他帮我找药、倒水;我去买
菜,他在身边跟着我,帮我拎东西,他说他是“妈妈的筐”。夜晚,我常在
灯下写稿、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