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教育博士文库)

分類: 图书,教育,中国教育事业,
品牌: 周佳
基本信息·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0413992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育博士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政策的各领域中,对执行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沃尔夫等人把被忽视的政策执行研究称为“被丢失的章节”。从政策过程而言,政府部门一旦界定公共问题,确立政策目标,进行政策方案的规划,然后经过政策合法化的过程,取得公共政策的权威性,配置执行政策的经费预算,就形成了公共政策;然而,公共政策并非就此结束,而是另一新阶段的开始,于是就出现政策执行问题。要了解政策执行得怎样,就必须对政策效果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评估,以便确定某项公共政策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要通过各方面政策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要反映在具体政策的执行上,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重视也不例外。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出来。2003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但政策的出台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当前,贯彻《意见》的情况怎样?困难何在?需要什么新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本书试图从政策执行过程分析入手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借鉴K.G.班廷关于问题认定的逻辑结构图,综合运用实证研究与文献分析、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等方法,循着政策执行问题察觉、政策执行问题界定、政策执行问题陈述的逻辑顺序和分析框架进行研究。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从“一项补偿性教育政策的诞生”开始,描述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状况,介绍了户籍制度从产生、松动到改革的过程。着重分析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与《意见》中对有关问题的不同提法,分析了中央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向。
作者简介周佳,女,1973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5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分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学、教育基本理论。2003年以来在《中国教育学刊》、《比较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完成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5项,其中1项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一项补偿性教育政策的诞生
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一、流动的称谓与流动的生活
二、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
三、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第二节 人口流动与户籍制度改革
一、户籍政策的建立与户籍的权益化
二、户籍制度的松动与改革
第三节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入政策视野
一、公平: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二、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文本的演变
第二章 政策执行:政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第一节 政策的本质与政策执行困境
一、政策的利益分配本质与政策执行问题的产生
二、政策执行问题的认定与表现形式
第二节 政策执行研究的三重视角
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三、整合型政策执行模式
第三节 基于问题分析的“两为主”政策执行研究
一、政策执行问题察觉
二、政策执行问题界定
三、政策执行问题陈述
第三章 自由裁量与“流入地政府负责”的政策执行
第一节 政策变通与地方政府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一、作为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团体的地方政府
二、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时的裁量行为
第二节 区域比较:流人地政府的困境与选择
一、上海贯彻《意见》的情况
二、哈尔滨市贯彻《意见》的情况
三、北京市贯彻《意见》的情况
第三节 激励与约束:中央政府的责任
一、义务教育权利与义务
二、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
第四章 强制与诱致:开放公办中小学校
第一节 公办学校:打破城市社群隔离的重要渠道
一、社群隔离与义务教育“双轨”模式的形成
二、公办学校的两难困境
第二节 教师激励与校长问责
一、教师激励是师德建设的前提
二、校长用爱和责任管理学校
第五章 私校公助:简易学校的扶持方案
第一节 简易学校:城市义务教育的“贫民窟”
一、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失望的贫民窟
二、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希望的贫民窟
第二节 扶持简易学校:从自力救济到私校公助
一、私校公助的前提和条件
二、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1998.3.2)
2.《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9.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6.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12.29)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不仅是教育政策需要关心的重要问题,而且是社会政策需要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城市化是现代化的自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农民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既是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民致富的必然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近两亿农民以各种形式走进城市,到2020年,如果城镇化进程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还将有至少1.5亿农民成为城市新市民。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自然产生。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规划设计、经费分配、师资安排等,都是分开进行的。随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现,统筹考虑城乡教育的必要性也突现出来。但是由于长期二元结构的传统,统筹城乡教育的能力显然不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也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虽然早在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原则,但由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中间既有主观认识问题,也有客观困难,政策本身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文摘第二节 政策执行研究的三重视角
传统的政策执行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向前式研究方法和向后式研究方法。前者把政策执行看作只是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性的行为,并像古典行政理论那样重视等级组织结构、政治与行政的二元论、技术性效率等概念。相反,后者把执行理解为执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强调政治性、分权化、民主性等概念。
向前式研究方法主要是研究决策者对执行过程的影响。具体地说,首先清楚地表明决策者的意图或目的。接着,把为实现目标的执行者行为按各阶段具体化,并把在最后阶段上将出现的结果同决策者的原来意图做比较分析。这同政策分析或管理科学中使用的标准程序相似。这种方法把明确的政策指示、确定行政责任、对其结果的明确叙述等看作是有效执行的主要决定因素。但这种看法的问题在于,它假定决策者可以控制影响政策执行的一切组织以及技术上的一切过程,而且应该如此。这样,在说明执行的失败原因方面,其范围必然具有局限性。
向后式研究方法,从根本性的和实际的角度上,对决策者在执行过程中的绝对影响提出了质疑。这种方法的特征在于,它以基层行政组织为其出发点,也就是说,把重点放在最基层执行者的具体行为上,而不是放在决策者的意图上。根据这种行为制定目标,其内容是由组织的活动和产出来构成。进而,按照执行结构从下而上地探讨执行机关的能力或所需资源,最终制定出由分析家或决策者把资源集中到对执行影响最大的组织单位的政策。因此,虽然在向后式研究方法上也考虑决策者对执行的看法,但并不认为政策本身对执行参与者的行为发挥绝对影响。这种方法还认为,与是否服从决策者意图相比,执行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各执行者在一定条件下多么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任务。
向前式研究方法所重视的是最靠近于“政策之源泉”的决策者的能力和影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等级制组织关系。相反,向后式研究方法则靠近“问题之源泉”的基层官僚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比控制更喜欢扩大裁量权。由于两种主张的不同立场,必然产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
后记春去春又来,又是花开的季节。
回顾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其中不无波折,亦非区区一段文字尽可概括。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支撑我走过的是心中那一份真诚的感恩。
感谢我的导师袁振国教授,是他引领我走上了教育政策学研究之路。我的导师睿智大度、敏锐深邃,为学为人堪称楷模。他要求我们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做象牙塔里的囚徒,“行者无疆”、“衔耻出行”,研究真的问题,真地解决问题。在入学之初,我不能透过现象看问题,对学问认识肤浅,先生耐心扶持,积极指导。在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的过程中,先生给了我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并且一次次地、耐心地从偏离的轨道中把我拉回来。先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指导和对论文初稿的反复修改,为我能够顺利地完成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三年来我确有些许进步,全部功劳当归属我的导师。
感谢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那条铺满黄叶的小路是我记忆中永远的、最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