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通读第2辑:爱弥儿(经典通读)
分類: 图书,教育,教育学,教育理论与研究,
品牌: 卢梭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200073105/9787200073102
·条形码:978720007310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典通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经典通读第2辑:爱弥儿》原作者是一代思想巨人让·雅克·卢梭,为了这部著作,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前后构思二十年、撰写了三年才最终完成。这部著作首次出版不久即被法国议会宣布为禁书而加以焚毁,作者也被法国政府通缉。但是,这部著作经受住了严酷的检验,也得到了更高的荣誉:其时欧洲大陆的教育家、哲学家竞相阅读,眼界为之一新;德国哲学泰斗康德为了阅读《爱弥儿》,竟打破多年的生活规律,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据说有一个星期没有外出散步;后来,更有人说《爱弥儿》是西方世界在柏拉图《理想国》之后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此书对后世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教育理论都可以在这《经典通读第二辑-爱弥儿》中找到根源。例如,关于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革命的,近年来在中国盛行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亦发端于这本《爱弥儿》。《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
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强调自由平等,反对压迫;提出“天赋人权”,反对专制、暴政。
其代表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编辑推荐《经典通读第2辑:爱弥儿》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爱弥儿》,我们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都可以在《经典通读第二辑-爱弥儿》中找到解决之道。
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自然教育的大道——《爱弥儿》导读
原序
第一卷 人类的婴儿期
一 我的教育观
二 我们的现状
三 爱弥儿的诞生
四 婴儿期的教育
第二卷 爱弥儿的童年期
一 婴儿期的结束
二 最基本的原则
三 消极的教育
四 道德教育
五 语言的学习
六 乌鸦和狐狸
七 锻炼孩子的身体
八 触觉、视觉和绘画
九 听觉、味觉、嗅觉和第六感觉
十 儿童理性的境界
第三卷 爱弥儿的少年期
一 童年的第三个阶段
二 孩子的科学研究
三 实用法则
四 职业的选择
五 少年爱弥儿
第四卷 爱弥儿的青年期
一 十六岁的爱弥儿
二 博爱与信仰
三 一个牧师的自述
四 特殊时期的教育
五 纯真、幸福和爱情
第五卷 爱弥儿的婚姻
一 我们的苏菲及女人的教育
二 恋爱中的爱弥儿和苏菲
三 爱情的考验
四 公民、责任与婚姻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卷 人类的婴儿期
一我的教育观
造物主创造的世界万物,原本是美好的,但人类毁坏了这一切。
他们不愿意看到事物本白天成的形态,甚至对人也是如此。于是,他们将一切打乱,模糊事物的本来面目,将原本自然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
从本源上讲,人类是十分愿意得到完善的教养的。一个生来就无法得到教养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世俗的偏见、权威、欲望、惯例以及社会制度都将无情地扼杀他的天性。所以,我恳求有先见之明的母亲,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为它浇水,使之免于死亡的厄运,终有一天,它将让你收获喜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理相同。
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这个社会需要的才能,就必须从婴儿开始,若非如此,人类也许早已灭亡了。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是一无所有的、是愚昧的、是最需要帮助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需要判断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要从教育中获得。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三种教育培养的: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所以,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都是我们人类必须接受的三种教育。
针对个体而言,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达成一致,目的趋同,就会达到他的目标,这样的个体,才可以说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三种不同的教育各有所不同:自然的教育完全不由我们决定;事物的教育只在有些方面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加以控制的。但是,如要成功,则三种教育需配合一致,这一点不由人的意志而转移。我们努力的结果,不过是更接近目标而已。这个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
或许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而已。
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环境相同,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人生来就开始有感觉,婴儿通过各种方式感知周围的事物。换言之,我们意识到感觉的存在,便产生了追求或逃避的愿望,随着感觉逐渐敏锐,眼界愈发开阔,这些倾向就会更明显。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类内在的自然,是最原始的倾向。
人类可以分为两种:自然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公民则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群体中,自然会产生两种矛盾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公众性的,另一种是特殊性的。如果想了解公众教育的本质,可以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著作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关于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前无古人的教育论文。
我不愿按一般人的认识,把那些可笑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