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大夏书系)

分類: 图书,教育,教育学,教育理论与研究,
品牌: 李镇西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61767740
·条形码:978756176774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夏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共分三辑:第一辑,介绍了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第二辑,收录了2004年11月,作者出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学校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的日记;第三辑,收录了2008年9月,作者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零距离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著作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鼓舞了几代中国教师的成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记述了李镇西老师27年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历程。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一位中国的普通教师如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下,成长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并收录了2008年9月,作者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零距离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日记。文字鲜活,启人良多。《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深入认识苏霍姆林斯基的优秀读物,也是中国教师专业成长的极好案例。
作者简介李镇西,1958年生。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兼班主任,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爱心与教育》《教有所思》《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等近30部著作。曾获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7年被评为“2007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2008年9月,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所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
媒体推荐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到今天,这是我的“神圣之旅”。我徜徉在情感的无边原野,飞翔在思想的万里晴空,品味着一首首灿烂的教育诗篇,观赏着一片片绚丽的人文风景。
——李镇西
编辑推荐《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自序 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
第一辑 穿行于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森林
一 最初的“启蒙”
第一缕霞光
心灵的拥抱
“痴迷”的岁月
二 对孩子的爱、尊重和信任
重新打量我的学生
善待“透明的露珠”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 大师对我说……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人的充分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学习只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爱别人是培养为祖国服务的爱国主义花朵的沃土。”
“爱情,是对人道主义的最严峻考试。”
四 相聚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下面
从心里流出的文字
慎言“超越”
终于来到北京
专家云集的盛会
我的大会发言
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我的鼓励
“因为我们都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呀!”
第二辑 又见苏霍姆林斯卡娅——江阴日记选
一 2004年11月9日
走进华士实验学校
在苏霍姆林斯基纪念馆
二 2004年11月10日
聆听专家报告
“追求充满人性的教育”
和卡娅交谈
与巴傅雷什中学“建交”
学生的信感动了卡娅
三 2004年11月11日
智慧的声音
采访伦达克
遗憾的早退
“我坚信,你们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
第三辑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日记
一 2008年9月23日
踏上“朝圣”的路途
《青铜葵花》伴着我
海关受阻
二 2008年9月24日
在“教师之家”
去基洛夫格勒
三 2008年9月25日
“夏蓝天”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注视下
意外的获奖
“如果你不爱孩子,你就从事别的职业吧!”
“我和你,心连心”
四 2008年9月26日
朴素的巴甫雷什中学
“他是一个平凡伟大的人!”
不尽的思念
在巴甫雷什中学午餐
森林中的学校
今夜星光灿烂
五 2008年9月27日
第一次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像
“人性在废墟中闪光!”
“我们的感受是相通的”
别致的晚餐
六 2008年9月28日
参观苏霍姆林斯基中学
和彼得洛维奇聊天
七 2008年9月29日
来到雅尔塔
巨人安排历史
“铁的手腕”
突然想到“八一九”
如果苏霍姆林斯基健在……
八 2008年9月30日
令人惊叹的诚信
思绪如风飞扬。
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读教育学著作,我最怕读到诸如“后×X主义”、“结构效度”、“认知编码”、“心理复合体”之类深奥、晦涩的名词术语——也许这些术语本身是科学的,但无奈我一看就头疼,因而连书也索性丢在一边。而且,我敢说,这种心灵的折磨不只我独有,恐怕许多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过类似的自卑体验。
而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例外。相信绝大多数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要相信孩子》等著作的人,都会惊叹:“原来教育学理论居然还可以写得这样平易而富有魅力!”
是的,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著作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是因为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来自乡村的“平民教育家”。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人。第一次走上讲台时,他年仅17岁。然而,这不妨碍他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挥洒自己赤诚的爱心。
文摘插图:

第一辑 穿行于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森林
一最初的启蒙
对我比较熟悉的人,常常会从我的文字里读到一个名字: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教育论文中,被引证最多的教育家,除了陶行知,便是苏霍姆林斯基。
对于陶行知,一般读者都很熟悉,对他的教育名言的引述,从未引起朋友们的不解。但苏霍姆林斯基则不同,他是苏联的教育家,我对他的教育观点的引用,常常使一些朋友疑惑:那么多教育家,你为什么单单看中了这么一个外国人?
说“单单看重”有点夸张,但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推崇远远强烈于对一般教育家的注重,以至现在有不少朋友说我是“苏霍姆林斯基迷”、“言必称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我从来都不予以否认,而且,我还曾在《爱心与教育》一书的引言中自豪地宣称:“从我第一次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开始,我就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
第一缕霞光
我读大学时是很不喜欢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不单单是因为这些课程的教材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一厢情愿地做着我的文学梦,自以为以后是“当作家的料”,那些教育学、心理学与我何干?所以,每次上这样的课,我多半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写自己的所谓“朦胧诗”。
这种“惯性”甚至持续到我已经被分配到乐山一中——在参加工作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从来没想过要读什么经典教育学著作。
因此,当“苏霍姆林斯基”这6个字第一次映入我眼帘时,自然被我冷落了——1982年9月的一个晚上,我在刚分配来的青年教师郝小江宿舍里闲聊时,他热情地向我推荐…本名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书,我仅仅瞥了一眼作者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个“名字”十分拗口(十几年后我才搞清楚,这其实不是名而是姓),我便翻都懒得翻了!
谁知不久,我竟主动追求起苏霍姆林斯基了。
那是我出手打了一个学生之后,被校长狠狠批评了一顿,叫我“好好想想”。当时,年轻气盛的我顶撞道:“我早就想过了,没有什么可想的!”其实,我当时何曾不知道教师打学生是极其不对的?只是嘴硬罢了。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心里十分难受:不是对自己的错误后悔莫及,而是对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当教师产生了怀疑与自卑。
星期天,我去逛书店。在玻璃书柜中(那时还不兴开架售书),我看到了一本薄薄的书:《要相信孩子》。也许是这个朴素而亲切的书名吸引了我,我立即请营业员把书给我翻翻。翻了几页,我便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