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应用辨误100例(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词汇(训诂学),成语格言,
品牌: 李行健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1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18062105
·条形码:978721806210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成语应用辨误100例》引用媒体上误写误用的一些成语例句,分别加以阐述和辨析,旨在倡导规范,尽量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力求做到实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以帮助读者准确掌握中华文化中的语言瑰宝一成语,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语文生活。
媒体推荐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如何,包括是不是符合规范,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表现。怎样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除了平时说话写东西要注意外,看看有关这方面的读物是很有益的。这套《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就是为此而编写的。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 许嘉璐
这是一套为你指点语言文字迷津的丛书。让你享受咬文嚼字的乐趣,领略中华文化的风采,体悟汉语汉字的味道。丛书由多名专家学者撰写,贯彻语文标准,指导语文实践。丛书引例鲜活、具体,文字不刻板、不说教,充满丰富生动的语言知识。
——本套丛书主编 李行健、余志鸿
编辑推荐《成语应用辨误100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不是“物件”怎能“爱不释手”?/1
“白驹过隙”只能形容时间过得快/3
“比翼双飞”只能用于夫妻、情侣/4
“不孚众望”别与“不负众望”相混/5
“不刊之论”的“刊”不是不能刊登/6
“不可理喻”不是不可理解/7
“不名一钱”不是不值一钱/8
“不容置喙”别跟“不容置疑”混淆/10
此“训”不是教训义/11
“惨淡经营”与生意惨淡/12
“差强人意”是“不能使人满意”吗?/14
一种颜色的花不能说“姹紫嫣红”/15
过时的就是“陈词滥调”吗?/16
“楚楚动人”用在哪里?/17
此“大方(fang)”非彼“大方(fang)”/18
“豆蔻”比喻妙龄少女/19
“耳濡目染”很容易用错/21
“犯而不校”的“校”/22
“未然”是什么意思?/23
生活水平怎能“飞黄腾达”?/24
“风雨如磐”不同于“风风雨雨”/25
“付之一笑”是“对他笑笑”吗?/27
换个招牌不叫“改弦易辙”/28
“肝脑涂地”不用于贬义/30
“隔岸观火”者不着急/32
“瓜田李下”不是瓜圃田园/33
“过犹不及”与“有过之而无不及”/34
“汗牛充栋”只能用于书籍/35
“康熙”错用“怙恶不悛”/36
“绘声绘色”不能形容演戏/37
“火中取栗”者并未得利/38
一个人怎能“见仁见智”?/40
“间不容发”只用于比喻义/42
贬义的“见异思迁”/44
“紧锣密鼓”不等于“紧张”/45
“敬谢不敏”是自谦之辞/47
夫妻相敬者“举案齐眉”/48
“绝无仅有”并非绝对没有/49
“苦口婆心”与“语重心长”/50
“牢不可破”与“颠扑不破”/51
嫦娥对吴刚怎能“怜香惜玉”?/52
“淋漓尽致”的误用/53
“漫不经心”与“不知不觉”/54
“名不虚传”与“名副其实”/55
你懂得“名正言顺”吗?/56
“莫衷一是”还是“无所适从”?/58
“目不暇接”是褒义成语/59
背道而驰的“南辕北辙”/60
传统文化中的“肝胆”/62
“否极泰来”不是乐极生悲/64
天然的景物怎能“巧夺天工”?/65
三个男子怎能“青梅竹马”?/66
“情不自禁”与“不由自主”/67
“晴天霹雳”不能用于好消息/68
“求全责备”不是批评指责/69
“屈指可数”能形容多吗?/71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忍痛割爱”吗?/72
三人岂能变成虎?/73
“舍本逐末”的误用/74
“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75
“莘莘学子”不止“一位”/77
“始作俑者”只能用于坏人坏事/78
“视而不见”不是“看不见”/80
什么事情可用“是可忍,孰不可忍”?/82
公安人员“守株待兔”?/83
“首当其冲”的“当”和“冲”/84
“叹为观止”是对美好事物的赞叹/85
“醍醐灌顶”不是“冷水浇头”/86
投鼠“忌”什么“器”/87
“脱颖而出”的“颖”指什么?/89
“万籁”与“天籁”/91
什么情况叫“万人空巷”?/92
“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94
“望尘莫及”用得毫无道理/95
“望其项背”与“望尘莫及”意思正相反/97
“惟妙惟肖”不用于天然景物/98
不要把“虎”当作“伥”/99
“文不加点”不是写文章不加标点/101
“无动于衷”不是“心不在焉”/102
“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103
“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105
“香消玉殒”只用于女子/106
“胸有成竹”的比喻义/107
“休戚相关”与“息息相关”/108
活人怎能“栩栩如生”?/110
主宾间的喧夺关系/111
“掩耳盗铃”与“掩人耳目”/112
“杳无音信”与“杳无踪影”/114
“一笔抹杀”与“一笔勾销”/115
“一蹴而就”能这样用吗?/117
“义”在“无反顾”上/118
“游刃”比喻技术运用纯熟/119
“有口皆碑”是褒义成语/120
“运斤成风”与力气无关/121
“聩”的意思是耳聋/123
“纸上谈兵”与“一纸空文”/124
“炙手可热”不可滥用/126
“置若罔闻”与“熟视无睹”/127
“罪不若诛”不是罪不应诛/128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语言是鲜活的、生动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无时不在生长、变化,离开一个熟悉的语言环境,例如离乡或出国多年,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就会发现当地有些话生疏了,隔膜了,甚至不明其所以然了。这是因为,语言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储备没有相应的变化。但是,语言里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变化得极慢,慢到在几十年里都察觉不出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这和我们的社会、家庭生活很相像:永远没有变化就会乏味,变得剧烈也会无法适应。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使只有声音而没有形体的语言“有形化”的符号,其发展变化的道理和语言是一样的。
作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永远离不开语言文字、又受着语言文字“管辖”的人类,应该怎样应对语言文字的这一状况呢?其实很简单:对变得快的部分,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就会适应,否则自己听别人的话或看别人的作品时就会有困难;对于变得慢的部分,就不要随心所欲地或想当然地去改变,也就是不要违背千百年来形成、全民都在遵守的规则,否则你的话别人听不懂,你写的文章别人看不懂,白白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误会,惹下麻烦。
文摘某报一则报道军训的消息说:“号声一响,连长一声‘立正’,如潮似浪、热火朝天的操场,顿时万籁俱寂。”这里的“万籁俱寂”用得不妥。“万籁俱寂”语出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籁,从竹赖声,是古代的一种三孔管乐器,引申指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响。寂,静。后用“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儿声响。例如《聊斋志异·山魅》:“辗转移时,万籁俱寂,忽闻风声隆隆,山门豁然作响。”邹韬奋《我的母亲》:“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从以上书证可以看出,“万籁俱寂”只用于形容夜深人静、万物都已沉睡的环境,而上引的军训消息只是说操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并不是周围环境全都寂静无声,因此不能用“万籁俱寂”,如果改用“鸦雀无声”就比较贴切了。顺便提一个词“天籁”,也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但主要指风声、水声、鸟声等音响,“万籁”比它的范围要广一些,“万籁”还包括尘世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