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读写辨误100例(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词汇(训诂学),成语格言,
品牌: 李行健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12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18062051
·条形码:978721806205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成语读写辨误100例》从媒体的公开资料中选择一些常见的成语误写的例句,详细解释这些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加以辨别,并剖析误写的原因,帮助读者解决成语读写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册子撰写时,尽量根据社会语文生活中实际使用情况,针对现代汉语中容易写错或读错的常见成语,一一进行较深入的辨析,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力求实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媒体推荐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如何,包括是不是符合规范,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表现。怎样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除了平时说话写东西要注意外,看看有关这方面的读物是很有益的。这套《常用字词句辨误小丛书》就是为此而编写的。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 许嘉璐
这是一套为你指点语言文字迷津的丛书。让你享受咬文嚼字的乐趣,领略中华文化的风采,体悟汉语汉字的味道。丛书由多名专家学者撰写,贯彻语文标准,指导语文实践。丛书引例鲜活、具体,文字不刻板、不说教,充满丰富生动的语言知识。
——本套丛书主编 李行健、余志鸿
编辑推荐《成语读写辨误100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语言学大师写别字?/1
火中能取粟吗?/3
兔子说,别砍掉我的尾巴!/5
说“炙”道“灸”/7
人才“倍”出?/9
不要想当然/10
“黄梁”为何物?/12
此“蹊”非彼“溪”也/14
“病”到了什么地方?/15
一抔黄土能埋人/17
“骛”≠“鹜”/19
芋头能吃不能吹/20
冒天下之大不韪/22
多长了一个脚趾头/23
鱼和蚌打起来啦!/24
信不信由你/25
一“股”不能作气/26
流汗怎么能“夹”背?/27
“越俎”不能代“疱”/28
宋楚瑜的决心/29
杯盘狼“籍”何时了?/30
“再接”不要再“励”/31
你吃过“密”吗?/32
“川”、“穿”不是一家人/33
乌鸦变成了麻雀/34
不要出“奇”/35
莫将“幻”变“换”/36
为什么走“头”无路?/37
变“本”如何加“利”?/38
画龙点什么?/39
“鼓”不能惑人心/40
“卷”跟“券”是两回事/41
“桃源”非桃园/42
飞扬不“拔”扈/43
染坊里开丸药铺/44
鸠和鸩的对话/45
“分道”不要扬“镖”/46
“原想”不能“连篇”/47
不要惹“事”生非/48
待价怎么“估”?/50
能礼“上”往来吗?/51
请不要独“竖”一帜/52
岂能“暗然失色”?/53
还是百废“俱”兴好/54
不要写作“班”驳陆离/56
屈大哥和曲老弟/57
力拔山兮气盖世/58
成语“筚路蓝缕”的规范/59
“胫”是小腿,“径”是小道/60
如何“奔走”?/61
“既往”不“究”还是不“咎”?/63
“步履”何以“为”艰?/64
不忍睹的是“惨”不是“残”!/65
天花不可乱“堕”/66
“甘拜下风”怎么“拜”?/67
黔驴哪能施“计”?/68
万变不离什么?/69
不能以“敬”效尤/70
离奇的“鳞”角/71
俯首宜“帖”耳/72
“纷至”何“踏”来?/73
“高屋”建的不是“领”/74
还是隔靴“搔”痒好/75
“如火”不“如茶”/76
“孤苦”最好不要“零仃”/77
“海市”没有“唇”楼/78
不是骨“梗”在喉/79
大笑不能“轰”堂/80
“虎视”何“耽耽”?/81
“划”地不会为“牢”/82
“穷兵”如何黩骥“武”?/83
“犄”角成什么“势”?/84
“计日”不能“成”功/85
“盘”石不可能“坚”?/86
“剑拔弩张”拨的是“剑”/87
矫“揉”才造作/88
这里的“渔”是动词/889
寒蝉何来“禁”/90
“有持”和“有恃”/91
切莫张“寇”李戴/92
“绵”里才能藏针/93
“砰”然心不动/94
不要“凭”心而论/95
莫把“涕”当鼻涕/96
一笔勾“消”?/97
“全神”不能“灌”注/98
青不出于“兰”/99
“严惩不怠”是仿造成语/101
人心何必“慌慌”?/102
“跚跚”不来迟/103
盛名难“副”与难“符”/104
“真知”非“卓”见/105
不要“以”老卖老/106
凭什么“展”露头角?/107
浅尝不是“则”止/108
重蹈的不是“复”辙/109
莫把“疾言”作“急言”/110
直“接”‘能了当吗?/111
如法“炮”制还是“泡”制?/112
不能“默”守成规/113
你能“拔”山涉水吗?/115
何必“舔”‘犊情深/116
李敖的“嘻”笑怒骂/118
多少热泪盈满“框”?/120
怎么“挺”而走险?/121
“明日黄花”分外香/122
与时俱进的“法不责众”/124
广告乱改成语泛滥(代结束语)/126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语言是鲜活的、生动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无时不在生长、变化,离开一个熟悉的语言环境,例如离乡或出国多年,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就会发现当地有些话生疏了,隔膜了,甚至不明其所以然了。这是因为,语言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储备没有相应的变化。但是,语言里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变化得极慢,慢到在几十年里都察觉不出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这和我们的社会、家庭生活很相像:永远没有变化就会乏味,变得剧烈也会无法适应。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使只有声音而没有形体的语言“有形化”的符号,其发展变化的道理和语言是一样的。
作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永远离不开语言文字、又受着语言文字“管辖”的人类,应该怎样应对语言文字的这一状况呢?其实很简单:对变得快的部分,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就会适应,否则自己听别人的话或看别人的作品时就会有困难;对于变得慢的部分,就不要随心所欲地或想当然地去改变,也就是不要违背千百年来形成、全民都在遵守的规则,否则你的话别人听不懂,你写的文章别人看不懂,白白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误会,惹下麻烦。
文摘《说不尽的毛泽东》一书是本名人学者访谈录,里面收有一篇《访龚育之:两场革命·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访谈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我们党用了这么多年,现在一笔勾消,政治上不利,也不合乎历史。而又合乎历史,又合乎科学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科学的理论成果。难道能够否认这个事实吗?”这段文字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但文中却把成语“一笔勾销”错写为“一笔勾消”了。
成语“一笔勾销”来自“一笔勾之”。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明·凌濠初《初刻拍案惊奇》:“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销。”“一笔勾销”的意思是,用笔把账一下子勾掉,比喻把过去的事情全部取消,不再计较。“销”,本义为加热使金属成为液态。因为原来固态的金属不复存在了,这就引申出“去掉”义,如“注销”“销账”“勾销”。“消”是融化、消除的意思,如“冰消瓦解”“消炎”。“消”“销”二字在“除去”“耗费”这两个意义上经常混淆,我们特别要注意。